齊魯網·閃電新聞5月16日訊1937年12月24日,誕生于膠東大地的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舉起了膠東抗戰的大旗,短短數月,這面大旗漫卷整個膠東。今天我們說的紅色旗幟是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的軍旗,這面飽經戰火洗禮的軍旗,陳列在煙臺牟平的膠東抗戰第一槍紀念館。
我們先來認識一位老人,他叫張玉華(山東籍開國將軍、原南京軍區副政委),2015年,他光榮參加了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式。1937年,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成立時,老人擔任第三軍第一大隊一中隊指導員,全程參與了第三軍的創建,見證了這面旗幟的誕生和戰火洗禮。
1937年7月,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后,迅速入侵山東,直逼膠東。為了打擊侵略者,山東省委制定了分區發動抗日武裝起義的計劃,提出在“膠東地區成立第三軍”。
煙臺市牟平區博物館副館長張凌波告訴記者:“這是參加天福山起義的張修已同志連夜跑了幾十里山路到文登城買回來的紅布,由其姐姐張修英組織幾個婦女連夜趕制的?!?/p>
1937年12月24日清晨,中共膠東特委書記理琪和80多個同志在威海文登天福山舉起第三軍義旗,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的膠東第一支人民武裝正式成立,打響膠東抗戰第一槍。
中共威海市文登區委黨史研究中心講解員于佳平介紹:“當時就是高舉著這面軍旗,高呼著口號,繞了玉皇廟三周,第一大隊大隊長于得水掏出手槍,朝天連開三槍,隨后就將第一面軍旗在這里冉冉升起了?!?/p>
天福山起義就像一顆火種,點燃了膠東的抗日激情。1938年2月,“第三軍”司令員理琪率部隊揮旗西上,摧毀牟平偽政權,返回途中,理琪等20余人在牟平的雷神廟被100多名日軍包圍。這張雨搭子當時就搭在雷神廟窗戶前,0.8平米的鐵皮搭子上彈孔就有138個,可見當時戰斗的激烈。
煙臺市牟平區黨史辦原主任姜學會說:“理琪腹部中了三顆子彈,當時腸子都流出來了?!?/p>
理琪負傷后,張玉華接替指揮,戰斗從中午一直打到了晚上,接連4次打退日軍進攻。最終,日軍帶著傷亡50余人的代價,倉皇逃去。因傷勢過重,理琪不幸犧牲,年僅30歲,他也是犧牲在膠東抗日戰場上的最高將領。1945年8月15號,日本投降那一天,黨組織決定把他的遺體從文登崔家口移葬到棲霞英靈山膠東革命烈士陵園。要遷棺了,組織上派車來接,但鄉親們說啥也不同意,三百里山路,沿途村民自發接力,用最高的禮儀大杠抬棺,將靈柩抬到英靈山,送英雄走完最后一程。
雷神廟戰斗是“第三軍”成立后第一次與日軍正面交鋒,在膠東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威海市文登紅色膠東研究會會長許建中說:“極大鼓舞了膠東人民(抗戰)必勝的信心和決心。所以,這面軍旗在膠東人民心中是非常重要的,膠東各地的起義風起云涌,起義成立的部隊很快歸攏到“三軍”的旗幟下。”
在這面軍旗下,山東人民抗日救國軍第三軍不斷發展壯大,1938年9月正式編入八路軍序列時,已擁有7000多人,成為膠東抗戰的中流砥柱。2019年,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閱兵上,由全軍榮譽功勛部隊代表組成的戰旗方隊共有100面戰旗接受檢閱,從“第三軍”走出來的團級戰旗就有5面。
閃電新聞記者 于承婷 李寧 單大偉 編輯 王遷 威海臺 長亮 孫濤 夢昊 煙臺臺 瑞鵬 冰冰 李輝 欽程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