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成人99一区无码-国产精品偷窥熟女精品视频-人妻VA精品VA欧美VA-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您當前位置:中國菏澤網  >  省內新聞  > 正文

從四場論壇看藍色經濟新機遇

作者: 來源: 大眾日報 發表時間: 2025-09-09 17:10

今年以來,山東港口青島港自動化碼頭融合人工智能大模型升級算法與算力持續提升碼頭作業效能,多次刷新全球自動化集裝箱碼頭裝卸效率紀錄。(□資料片)

□ 本報記者 劉 童 劉笑笑 張忠德

智繪蔚藍“海洋+AI”成新趨勢

  如何讓智能體在真實環境中“摸爬滾打”,真正成為解決實際問題的“利器”?“智繪蔚藍——模塑‘海洋+AI’融合發展新未來”平行論壇上,由70家成員單位組成的青島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產業聯盟啟動,旨在借助各成員單位在技術、要素、人才、場景等方面的優勢,解決產業發展關鍵問題,促進AI大模型應用落地。

  “海洋數據高效處理、業務連續性保障是海洋業務應用智能化的關鍵訴求,這需要打造全國海洋共性支撐能力、發展海洋大模型生態、開展海洋人工智能場景創新。”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公共事業軍團CEO李俊風提出。

大模型在賦能港口運營、AI制藥技術與產業融合、大模型重塑冷鏈供應鏈新生態等方面產生了一系列新成果,凸顯了人工智能技術在海洋領域的應用潛力和廣闊前景。但是,人工智能與海洋產業系統化、高效化融合,還需要更清晰的產業圖譜。

  論壇當天,青島市海洋發展局聯合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圍繞“4+4+2”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梳理發布了“海洋漁業”“海洋電子信息”“海洋工程裝備”等8張產業需求圖譜,實現海洋重點產業全覆蓋。目前,青島正在研發、應用和優化的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達34個,“1+N+X”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體系不斷完善。

綠色智慧航運駛向綠色革命

  在全球航運業面臨低碳化轉型的背景下,智能技術與綠色發展成為行業并駕齊驅的兩大驅動力。“綠色智慧——共筑全球航運可持續發展新生態”平行論壇,聚焦全球航運業綠色轉型與科技創新,分享科技賦能航運業創新發展的實踐經驗,探討全球航運可持續發展的路徑與機遇。

  在香港航商總會主席、華光海運控股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長趙式慶看來,航運是海洋經濟中最傳統,國際化程度最高、商業模式最成熟的行業。“港航的綠色轉型將對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起到積極推動作用,同時海洋經濟又會不斷孵化出新的業態,打破現有的格局和模式,創造出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他認為,面向未來的海洋經濟和航運新生態,人才始終是第一資源。“山東的海事和海洋教育能給新型的、智慧的航運和海洋企業培養未來人才,通過新科技、新知識、新模式為藍色經濟注入新生機,對未來藍色經濟發展起到關鍵作用。”

在全球氣候治理與數字技術革命的驅動下,綠色與智慧已成為港航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山東省港口集團董事長霍高原介紹,山東港口作為全球規模體量最大的港口集群,主要港區橫跨黃渤海,貨物吞吐量突破18億噸、集裝箱量超過4400萬標箱,對于“綠色智慧”有著豐富完備的應用場景;362條航線覆蓋全球主要貿易區域,54個陸港、106條班列輻射整個沿黃流域。

  “希望以此次論壇為契機,與各方合作伙伴在新能源應用、節能減排、環境治理等方面深化合作;在自動化碼頭、人工智能、區塊鏈等領域協同攻關;共建合作共贏機制,放大‘依托港口的一流供應鏈綜合服務體系’功能,持續拓展‘美美與共’朋友圈。”霍高原說。

向海問藥加快打造“藍色藥庫”

  2024年,我國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業增加值較2014年翻了一番,近十年中國海洋天然產物發現量居世界第一,國際首個抗腫瘤海洋多糖一類新藥品進入二期試驗……在“向海問藥——生物醫藥創新的藍色機遇”平行論壇上,自然資源部公布了十年來中國發展海洋醫藥取得的成果。

  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產業是對海洋強國和健康中國兩大戰略的承接,是海洋新興產業的代表,也是青島市著力發展的新賽道。目前,青島已經形成了包含海洋藥物、海洋生物醫療器械、海洋功能性食品、海洋化妝品、海洋農用生物技術和內制劑海洋原材料制造的完善的海洋生物體系。國際上公認的16個海洋創新藥物兩個誕生于青島,打造了青島海洋食品營養與健康創新研究院等新興的研發平臺,培育了一批優秀企業。然而,從提高人頭創新和創新藥市場占比上看,無論是青島還是全國都面臨諸多挑戰。

“海洋天然產物的成藥性是陸源生物的數倍,但海洋藥物是國際研發的熱點也是難點。”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院長杜冠華認為,要利用豐富的海洋資源擴大有限的藥物研究,實現打造“藍色藥庫”的共同夢想可以與“藍色糧倉”協同發力,推動海洋生物資源開發與大健康產業融合創新。同時,隨著我國深海探測技術、海工裝備等核心能力不斷提升,以及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與海洋生物醫藥場景的融合,海洋藥物的開發正獲得前所未有的助力。

與海同行青年人才是生力軍

  “與海同行——海洋青年人才的機遇與挑戰”平行論壇上,一組數據彰顯了當前青年人才在發展海洋事業中的重要性:在聯合國“海洋十年”計劃的2.31萬名注冊參與者中,青年科學家占比近三分之一。

  “自然資源部牽頭的‘海洋與氣候無縫預報系統(OSF)’,已有50多個國家、80多家涉海研究機構和5個國際機構參加,其中大部分參與者是年輕科學家,成為多國群策群力、共享成果的國際合作典范。”自然資源部總工程師何廣順表示,眼下,從深海探測到藍碳研究,從基礎科研到社會服務,青年學者正從“參與者”蛻變為“貢獻者”甚至是“引領者”。而面對諸多挑戰,應積極為青年開辟“彎道超車”的新賽道。

當前,海洋科技蓬勃發展,深海探測技術、海洋生物基因技術等不斷取得突破,全球海洋事業迎來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期。去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海洋大學全體師生回信,勉勵學校加強原創性、引領性海洋科技攻關,努力培養更多胸懷藍色夢想、堪當時代重任的優秀海洋人才。  “海洋探索已經持續了五個世紀,但是我們對它的認知可能僅是10%左右。面對全球海洋的系統性挑戰,需要更多青年科學家通過科技創新共同破局,賦能面向未來的發展需求。”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海洋大學教授李華軍說。

責任編輯:
吳艷會
分享到:
中共菏澤市委網信辦主管 菏澤日報社主辦| 新聞刊登批準文號:魯新聞辦[2004]20號 | 互聯網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17
網站備案號:魯ICP備09012531號 | 魯公網安備 37172902372011號
Copyright© 2004-2012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國菏澤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