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來源: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 2025-06-11 09:38
嚴明的軍紀是共產黨領導的軍隊贏得民心的重要保障。奉命開辟冀魯豫抗日根據地的楊得志,用“三不準”找到了打開魯西民心的“金鑰匙”。
1938年夏,八路軍115師344旅代旅長楊得志接受開辟根據地的任務后,和旅政治部主任崔田民率領100多人的隊伍開往冀魯豫地區。1939年3月9日,部隊進入東明縣,與當地的兩支游擊隊合編后,隊伍壯大到2000多人,改稱八路軍冀魯豫支隊,將指揮部設在了東明縣姚溪寨。
東明縣處于魯豫交界處,地貧人窮,駐軍少,土匪猖獗,許多村寨都建有防御性的土圍子。冀魯豫支隊的隊伍來了,群眾一看是兵,嚇得就往圍子里跑,把圍子門關得緊緊的。圍子墻筑得又高又厚,村民躲在圍子里架起土槍土炮,揮舞著大刀長矛,高喊著不許靠近,靠近就打。
村進不去,進去了門不給開,楊得志知道,這是敵偽頑雜反動宣傳造成的結果。
“不讓靠近就不靠近,更不許攻打!”楊得志下達了死命令。不僅如此,他嚴令部隊除嚴格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外,再加上三條:“過路不進村;進村不進家;喝水要交錢。”合稱“三不準”。
“老百姓和咱們不是一家人嗎?咱出生入死,喝碗水還要付錢?”很多人表示從未聽說過這樣的事,心里既疑惑又不甘。
楊得志語重心長地告誡說:“井是群眾出力挖的,開水是群眾用柴火燒的,柴火也要費力撿、花錢買,喝水不付錢就是侵占群眾利益。”
在群眾都不理解的情況下,楊得志采取一點一毫的、最嚴格的紀律約束部隊,讓他們盡心盡力為群眾著想,這樣才能贏得群眾的理解和信任。
部隊就在圍子外的野地里埋鍋做飯、打鋪睡覺,對群眾秋毫無犯。
圍子里的群眾把這一切看在眼里。漸漸地,寨門打開了,讓八路軍從村中通過,后來又讓在村子里休息,還送上開水。
戰士們喝了水紛紛付錢。樸實的群眾驚訝了,“哪見過這樣的隊伍啊,喝碗熱水還給錢?”
官兵們解釋道:“我們是來和你們一起打鬼子、打漢奸、打土匪的,喝水交錢、損壞東西賠錢是八路軍的紀律。”
打鬼子就要來真的。考城第三區偽軍頭目徐鶴鳴血債累累,楊得志率領第一大隊,活捉并公審槍決了他,震懾了附近的偽軍及國民黨頑固分子。群眾拍手稱快,當天就有300多名青年報名參加冀魯豫支隊。
鐵的紀律是戰斗力的源泉和克敵制勝的法寶。在接下來的三個月內,楊得志采用奇襲戰法,先后突襲金鄉縣白浮圖日軍汽車隊,殲滅曹縣國民黨山東省黨部書記李文齋反動武裝1000余人,擊潰虞城縣偽軍蔡洪范部1000余人,殲滅金鄉縣城日偽軍200余人、曹縣和定陶縣城反動武裝2000余人,迅速打開了抗日局面,相繼開辟了曹縣、成武、單縣接合部,民權、蘭封、考城、曹縣交界處等地區。
冀魯豫支隊在魯西南地區一年多時間,發起大小戰斗101次,一系列對敵作戰的勝利大大提高了八路軍的威望。
小小的“三不準”成為軍隊生命力和群眾信任度的生動見證。群眾對楊得志感佩不已,見了八路軍就往家里拉。許多青年踴躍參軍,隊伍迅速壯大至1.7萬余人。
秦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