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時蘇建 來源: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 2021-01-15 10:01
又是一年歲末年尾,進入臘月,過年的氛圍開始濃厚起來。兒時歌謠唱的: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燉大肉……小朋友數著日子等過年的場景仿佛就在眼前。
歌謠第一句說的糖瓜就是麥芽糖,也叫灶糖或大糖。按照傳統習俗,在農歷小年這天,大家都要吃灶糖,家家戶戶還要“祭灶”。傳說,灶王爺是玉帝派往人間監督善惡的神仙,會把人間一年來的好事壞事都詳細記錄下來,在每年的臘月二十三上天稟報善惡民情,而老百姓“祭灶”供奉灶糖,就是為了黏住灶王爺的嘴,讓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給自己家來年一個好光景。而小年吃灶糖習俗也一直流傳到今天。
曹縣韓集麥芽糖,生產歷史悠久,香甜酥脆,久負盛名,是我市市級非遺項目,也是魯西南地區傳統的民間老手藝,傳承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在清朝順治年間,還是知名貢品。曹縣帥華食品公司總經理鄧朝玉是該項目的市級傳承人,他從十幾歲跟隨父親學習麥芽糖制作技藝,至今已有近30年歷史。
鄧朝玉說,麥芽糖最初以大麥為原材料,現在發展為以大米、小米、大麥、芝麻為主。制作工藝復雜,包括十幾道工序。“先將精選大麥用溫水浸泡,使其生芽,然后用石碾碾成芽漿。同時,將精選的大米(或小米)蒸熟,混合大麥芽漿拌勻,再用沸水潑澆進行發酵,淋出糖漿進行熬制,即成麥芽糖稀。最后,將麥芽糖稀進行熬制,使其變稠制成糖飴,冷卻到一定溫度后,進行摔打、抽拔、制孔,沾滿精選脫皮芝麻,直桿狀或擰成麻花狀,稍微冷涼就成為麥芽芝麻糖。”
多年的傳承與發展中,鄧朝玉在傳統技藝的基礎上不斷改進創新,融入現代多重發酵技術,研發白芝麻酥、黑芝麻酥、花生酥等麥芽糖產品,遠銷20多個省、市、自治區,推進傳統技藝向產業化發展。他注冊成立了“曹縣帥華食品有限公司”,并逐步擴大生產規模,吸納解決60余名附近留守勞動力在廠就業,使其造福鄉鄰的同時,為這一非遺項目賦予了更強的生命力。
文/圖 記者 時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