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蘇成華 來源: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 2025-04-12 10:57
在魯西南的田野里,人們常能看到一位頭發花白、精神矍鑠的老者,他挽著褲腿蹲在麥田里,手捧泥土向農戶講解技術,或是站在櫻桃大棚中示范松土劑的使用方法。他就是巨野縣科技局原副局長楊金鐸,雖已退休,卻始終活躍在鄉村振興一線,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田管家”。10余年來,他自主研發的“金鐸1號”小麥、激活離子素、松土劑等科技產品惠及數萬農戶。
退休不是終點,而是新起點
2012年,楊金鐸從巨野縣科技局副局長崗位退休,本可含飴弄孫的他卻做出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我搞了一輩子農業科技,最了解農民需要什么。只要身子骨還能動,就要把技術送到田間。”此后,他自費籌建農業技術推廣站,帶著自己研發的“金鐸1號”小麥種子,走進巨野縣各鄉鎮免費試種。
“當時不少村民懷疑,一個退休干部能種出啥好麥子?”龍堌鎮劉海村種植戶劉水祥回憶當時的情景。為打消顧慮,楊金鐸直接在村民地里劃出試驗田,與普通品種對比種植。夏收時,“金鐸1號”畝產達650公斤,比當地品種增產20%,且抗倒伏、耐干旱。村民們服氣了,紛紛找上門求教,楊金鐸卻分文不取,只提一個要求:“種好了,記得教給其他鄉親。”
土地病了,得開對“藥方”
在推廣良種過程中,楊金鐸發現許多農田因長期使用化肥出現板結、酸化問題。他翻出退休前未完成的科研筆記,一頭扎進實驗室,經過上百次試驗,研制出生物松土劑和激活離子素。“就像人需要調理脾胃,土壤也要‘活血化瘀’。”他形象地比喻。
今年3月中旬,在龍堌鎮畢海櫻桃種植示范基地,一場別開生面的“土壤改良課”吸引了周邊50多戶種植戶。楊金鐸扒開一壟櫻桃根部的泥土,抓起兩把土對比:“用松土劑的土壤松散濕潤,根系發達;沒用的結塊發硬,苗子也蔫。”他現場演示將松土劑稀釋后灌根,一周后,櫻桃葉片明顯轉綠,果實甜度提升。舒王莊種植戶宋愛梅豎起大拇指:“楊局長這‘藥方’真靈,我家去年兩畝櫻桃多賣了3000多元!”
“授人以漁”的科技課堂
除了送技術上門,楊金鐸還堅持“造血式”幫扶。他在自家庭院開辟“科技小院”,每月舉辦培訓班,從土壤改良講到病蟲害防治,語言通俗易懂,甚至編成順口溜:“控釋肥、慢慢放,少追三次省人工;離子素、促吸收,一季能省兩袋肥……”。
田橋鎮農戶陳建國是培訓班“畢業生”,如今已成為技術能手。他感慨:“以前種地全憑經驗,現在懂了科學道理。去年我用楊老師教的‘小麥兩晚技術’(晚播、晚澆),節水又增產!”據統計,楊金鐸累計培訓農民1.2萬人次,帶動23個村建立科技示范田。
如今,年過七旬的楊金鐸依然奔波不息。他的背包里總裝著三樣“寶貝”:一冊泛黃的筆記本,記錄著各地土壤數據;一包自制試劑,隨時幫農戶診斷;一部老舊手機,存著300多個種植戶的電話。
“看著鄉親們豐收的笑臉,比啥都幸福。”楊金鐸撫摸著試驗田里綠油油的麥苗說。這位老黨員的初心如同他研發的“金鐸1號”種子,深深扎根在鄉村振興的沃土中,持續煥發著生機。
在楊金鐸家的墻上,掛著一幅山東地圖,上面密密麻麻標注著技術推廣點。從巨野縣科技局副局長到“田管家”,變的是身份,不變的是赤子情懷。
記者 蘇成華 通訊員 畢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