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紅艷;馬琳 來源: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 2025-05-28 08:37
5月的菏澤大地一片金黃,小麥即將進入收獲季節。5月24日上午,記者來到曹縣樓莊鎮黃口行政村南黃口村采訪,走在鄉村的小道上,室外37攝氏度的高溫,讓汗珠不停地從臉頰滑落。掀開育種黃瓜大棚的簾門,棚內一股熱浪撲面而來,人一進去,立刻渾身冒汗。記者看到,占地一畝多的大棚,右半部分黃瓜架上的黃瓜秧比左半部分高出一截。村民黃河旺解釋說:“高的黃瓜秧是雄株,種得早,開花也早,用來授粉;矮的是雌株,種得晚。”
黃河旺指著大棚上通風的紗網說,育種大棚比其他大棚多一層紗網,目的是防止害蟲進入,全程無需噴灑農藥。雄株黃瓜產量低但口感好,雌株產量高,二者結合可培育出產量高、口味佳、抗病性強的新品種。
走進另一個黃瓜大棚,扒開綠油油帶刺的黃瓜葉片,一朵朵鵝黃色的花開得正艷,滿頭大汗的村民侯領云從裝滿雄花的小籃子里取出一朵,掰開花蕊,耐心地給每一朵剛開的雌花授粉,并不停更換手中的雄花。她說,一大早先從另一個大棚里采摘含花粉的雄花,再逐行逐棵為雌花授粉,一個大棚幾千株需全部完成。待第二批花開時,重復同樣的勞作。“每天工作4小時,每小時給10元工資,不出村就能掙個零花錢。”
據悉,平時一個棚需兩個人管理,忙時需要增加到9個人。南黃口村與河南省相鄰,務工者大多數是本地村民,農忙時也有河南鄰近村的村民加入,帶動了魯豫兩省群眾增收。
60歲的黃河旺從最初兩個大棚起步,如今已發展到62個,全部種植黃瓜新品種。他種黃瓜卻不賣黃瓜,而是賣黃瓜種子,現有8個新品種。第一批種子3月15日至6月底成熟,第二批7月15日至11月底收獲,這些種子以訂單的方式銷售給天津市農科院。剩余4個月大棚改種越冬蔬菜。年均單棚收入近兩萬元。
曹縣樓莊鎮人大副主席吳健表示:“我鎮與科研機構合作,推動產業從單純種植向種業研發轉型,提升產品附加值,促進村民增收。”
記者 張紅艷 馬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