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躍;吳松林;蔡志凌;趙心 來源: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 2025-06-21 09:11
近日,巨野縣萬家大酒店門前,97歲的抗戰老兵高金才在家人的簇擁下走出車門。86歲的三弟高金寶顫抖著喊出“大哥”,兄弟倆的重逢,是跨越89年時光、1300公里距離的團圓。這場特殊的重逢,既是家族四代人的圓夢時刻,也映照著時代的變遷。
歸鄉夙愿:一場跨越八九十年的歸程
高金才1928年出生于巨野縣董官屯鎮二聯新村(原楊廟村),8歲離開家鄉,因目睹日軍的暴行,1943年投身抗戰,輾轉湖南、湖北、河南等地。新中國成立前夕,他作為中原野戰軍一員,在淮海戰役中榮立一等功,后轉戰西南,參與解放西藏。195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54年轉業至四川遂寧,扎根川中大地長達70年。
盡管功勛卓著,生活穩定,老人的一樁心愿始終懸在心頭——“活著一天,就想著再踏一次山東的土地。”
2025年4月,遂寧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在開展“辦好退役軍人最期盼的10件事”活動中了解到這份夙愿。兩地政府緊密協作——遂寧主動作為、菏澤全程配合,終于促成此次“圓夢故里”的世紀返鄉之旅。
6月4日午后,成都東站,高金才拎著那只斑駁的舊布包——里面裝著他一生的榮光:“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以及數份榮譽證書。他人生第一次坐上高鐵,滿臉肅穆,目光始終投向窗外飛馳的天地。
當列車駛入齊魯大地,他下意識挺直脊背——那是戰士面對故土時最本能的敬禮。
四代同堂:血脈終團圓
從遂寧到菏澤,高金才的歸程,不僅是個人夙愿的實現,更是家族四代團聚的盛典。
6月5日午后,他終于回到巨野縣董官屯鎮二聯新村。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當年饑寒交迫中離家的孩童,如今”重返故土。他佇立村口,渾濁的雙眼泛起淚光,久久不語。
“認得這路,認得這樹。”牽著大妹高玉玲的手,他緩緩穿過新村巷口。門前熟悉的院落安靜如昔,親人們迎上來,他一一端詳,逐一詢問生活近況。
當一家人拍下“四代同框”的照片,最年長的高金才與最小的曾孫一同入鏡,這一幕,四世同堂的笑臉定格在鏡頭中。侄子高賢元動情地說:“他的忠誠,是我們家族刻在骨子里的信仰。”
山河祭英魂:深情的33次躬身
“能回來,是福氣。但這福氣,是他們用生命換來的……”高金才說。
6月6日下午,冀魯豫邊區革命紀念館,高金才在家人的陪同下參觀展館。他始終挺直腰板,在展廳每一處陳列前駐足凝望,隔著玻璃撫摸那些帶著血跡的遺物——刺刀、軍號、作戰命令、烈士家書。
“這里面有太多熟悉的名字。”他喃喃念道:“楊得志、張國華、趙基梅……”每看到熟悉的戰友或將領名字,他便深深鞠躬。從土地革命展區到抗戰專區,再到解放戰爭展廳,他在11處展柜前駐足,每次三鞠躬,共33次躬身——這是對戰友的緬懷,是對歷史的告慰,更是對后人的無聲叮嚀。
“你們放心,國家富強了,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了。”老人的聲音低沉卻堅定,在館內久久回蕩。
他沒有流淚,只是將情緒深藏眉宇。作為抗戰歷史的親歷者,他知道自己肩上還有責任——要把槍炮里的故事講給年輕人聽,讓歷史永不褪色。
家國交織:精神接力與時代答卷
高金才的返鄉,不只是一次肉體的回歸,更是一場精神的接力。
他對家中晚輩反復叮囑:“黨給了我們今天的好日子,年輕人要學本事,擔責任,為國家多做貢獻。”
“高老的一生,正好映照著那個苦難中奮起的年代。”冀魯豫邊區革命紀念館講解員感慨地說。
這也是高金才想留給后輩的精神財富——信仰的力量、信念的堅守、承諾的信守。這是他的精神財富,也是他愿用一生托付給下一代的使命。
今天的菏澤早已今非昔比:革命精神薪火相傳,鄉村振興步伐穩健,高鐵連通南北、產業帶動振興,一座兼具紅色底蘊與現代活力的城市正蓬勃發展。
“我們吃得飽、穿得好、出門坐高鐵,這都是那個年代想都不敢想的。”高金才說,“只希望年輕人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6月7日清晨,G1833次列車駛出菏澤站,高金才返回四川遂寧。他輕輕叩了叩車窗,望著熟悉又陌生的齊魯大地緩緩遠去。
這場跨越世紀的歸程,是老兵對故土的眷戀,是歷史對和平的禮贊,更是一個民族從苦難走向復興的生動注腳。
菏澤日報記者 李躍 吳松林
遂寧傳媒集團記者 蔡志凌 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