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若生 來源: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 2025-09-09 08:52
9月5日,記者走進牡丹區小留鎮馬村集村的黃背毛木耳種植基地,11座標準化大棚整齊排列。菌袋上,褐黃色的毛木耳層層疊疊,空氣中彌漫著淡淡的菌香。這個年產值近200萬元、帶動30余名村民就近就業的特色種植基地,正是該村黨支部堅持黨建引領,破解發展難題、探索鄉村振興新路徑的真實寫照。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這話真不假。大家不是不想致富,是不知道干啥能成,怕賠本。”該村毛木耳種植戶馬保坤說,過去,大家收入來源單一,村集體經濟薄弱,村里缺乏支柱產業。
為破解這一困境,馬村集村將產業轉型提上重要議程。村黨支部書記馬鵬穩帶領班子成員深入農戶開展走訪,多次召開會議分析本村優勢與短板。
“咱們村不是沒有人力和資源,關鍵是找到一個合適的產業突破口。”在一次全體黨員大會上,馬鵬穩的想法引發大家深入討論。會上,有黨員提供了一條重要線索:附近洪堂村的退伍軍人高繼峰通過木耳種植實現了穩定增收,效益不錯,銷路也有保障。這一信息當即引起了馬鵬穩的高度重視。
“很快,我們就組織村里的黨員代表和農業技術骨干前往洪堂村考察,又遠赴河南、湖北等多地觀摩學習。經過綜合考量產業基礎、市場前景和抗風險能力等多方面因素,我們最終將黃背毛木耳種植確定為主要發展方向。”馬鵬穩介紹,為有效帶動農戶發展產業,村里推行了“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組織模式。具體而言,由村黨支部牽頭成立馬村集木耳種植合作社,并建立起“三統一分”管理機制:統一提供優質菌種,統一進行技術培訓和現場指導,統一對接市場、負責銷售,同時各戶獨立核算收益。這一模式既有效降低了農戶單獨面對技術和市場的風險,又通過規模化和標準化生產提升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和整體效益。
針對村里留守婦女和老年人較多的實際情況,馬村集村還開設“田間課堂”,組織黨員代表和農業技術骨干一對一教授菌袋接種、開口催芽、采摘晾曬等關鍵技術。
“沒想到這輩子還能靠自己的手藝掙錢,不光腰包鼓了,走路都覺得更有勁了!”村民馬繼蘭原本在家照顧孫子,幾乎無經濟來源。如今,她通過村里組織的技能培訓,已成為木耳種植基地的技術工人,月收入3000多元。因為技術好、干活勤快,大伙兒都親切地稱她為“木耳娘子”。目前,該基地每個大棚年產干木耳約7500公斤,可實現銷售收入16萬余元,凈收益約8萬元。
從傳統種植轉向特色產業,馬村集村的轉變印證了“黨建強、產業興、群眾富”的可行路徑。在這一過程中,村黨支部不僅明確了發展方向,更全程參與產業培育,使產業發展成果惠及更多村民。如今,小留鎮的黃背毛木耳產業正穩步發展,為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入,也成為當地鄉村振興中一項看得見、摸得著、效益實的富民產業。
記者 李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