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來源: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 2025-09-10 09:29
在單縣林臺民俗文化村,“黃河人家”主題景點展陳著古代黃河先民的農耕與生活器具,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厚重而璀璨的黃河文明及其故道文化。
《黃河志》記載,歷史上黃河決口泛濫約1500次,較大改道二三十次,重大改道就有6次。
明代中后期至清代前中期持續的治理,使河南蘭考以下包括菏澤段在內的黃河河道相對安瀾。但清咸豐五年(1855年),黃河在河南封丘縣銅瓦廂決口,改道大清河,結束了700多年由淮河入海的歷史,重新流入渤海灣。這次重大改道形成了如今的黃河下游故道——咸豐故道。廣義而言,黃河曾流經的河床及遺留故道,都可稱為黃河故道。
清代遺存的黃河故道,有一大段橫亙于菏澤市曹縣、單縣,并綿延至安徽、江蘇。它不僅是魯與豫、皖的自然分界線,更是國家重點保護的生態濕地,被當地人譽為“綠色長廊”與“綠色氧吧”。
在黃河奪淮的700年間,人們與黃河頑強抗爭,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跡。黃河遺存的河床與堤防綿延720多公里,諸如賈魯河故道、太行堤遺址等聞名遐邇,單縣境內的浮龍湖、老潭坑等星羅棋布。單縣流傳的“秦始皇跑馬修堤”故事,所修老山堤更是黃河防洪體系的重要遺存。此外,故黃河沿線的閘壩、渡口、官署、廟宇等遺址,均具有極高的文物與科技價值。
黃河故道不僅有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同樣精彩。神話傳說、民間藝術、傳統飲食、民俗節慶等紛呈展現,民間手工藝尤為精美,以特定字眼命名的古村落更是數不勝數。
單縣曹莊鄉郭院自然村位于古代重鎮林臺遺址之上。明朝時,林臺瀕臨黃河,是文化、貿易中心與漕運重鎮,后因黃河泛濫被淹沒。如今,單縣文物保護部門對林臺遺址實施保護,建成古林臺民俗文化村,展出近萬件故黃河文物,展現了黃河流域深厚的農耕文明。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黃河故道文化遺存是黃河歷史與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如單縣歷史文化研究者王慶云所說,全面記錄黃河故道歷史,保護傳承其文化遺產,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文物部門應加強相關遺存的調查與保護,推進黃河故道博物館建設,讓黃河文明在新時代煥發光芒。
文/圖 通訊員 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