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郭衛東 來源: 牡丹晚報 發表時間: 2022-05-24 10:16
□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 郭衛東
5月18日,當記者走到牡丹區大黃集鎮大楊湖村時,聽到悠揚的琴聲在空中回蕩著。“高鐵開到我家鄉,千里鄉野披金光,高鐵道旁土地肥沃,良田萬頃果樹成行”。這里就是牡丹區大黃集鎮大楊湖村杜素利的“琴工廠”。彈琴的女子劉雪雯是他的兒媳。
九年前,杜素利還是一個木板產業戶,如今卻是個“琴行家”。
同樣的木板,別樣的旋律
二十多年前,有一定木工基礎的杜素利像村里的很多人一樣,參與到了當地的主導產業——拼板生產中去。拼板就是將圓木支解成若干板塊后,再用膠將其粘成一塊整體的板子,這種板子用途大而廣。此工種技術含量不高,只要有耐心、肯吃苦就行,是當地黨委政府鼓勵群眾增收的主要抓手。就這樣,杜素利一干就是二十年,也積攢了少許積蓄。
漸漸地,杜素利越發覺得,他身懷的木工技術僅僅用在粘板子上有些可惜,如同是在破麻袋上繡花,功夫再精也顯不出花的美。他也曾想過做風箱、織機、播種耬這些木工領域的高端工種,可是這些物件現在幾乎沒了市場。
撫摸著自己親手做的拼板,板面光滑、年輪分明,杜素利心想,如果通過現代木工家具合縫、刨平打磨,會比傳統的工藝更勝一籌。有了這樣的想法,杜素利越發不安分。
2013年,杜素利了解到,做琴、琴配件、琴家具不僅是木工領域的高端工種,也是個利潤豐厚的行業。杜素利信心滿懷地投入到了琴產業中去,還請來了業內的老工匠帶自己一年時間。2014年,杜素利的第一批琴架上市后,旗開得勝。
上陣父子兵
2014年,杜素利招回了在上海打工的兒子杜魯蒙,辦理了營業執照,向村里申請租下了一片地做琴產業,修建了300平方米的琴產品生產車間。父子二人還引進了大型液壓機、烘干機、臺式電鋸、雕刻機、烤槍等現代木工工具,在勤勞致富的道路上斗志昂揚。
杜素利負責原料采購、選料、下料、掌尺等,兒子負責大型設備操作、烤工和網上搜集信息,父子二人分工明確、共同協作。
“撫琴人所用的凳子很講究,既要典雅又要結實,來不得一絲偏差。”杜素利說,如果貨物到了外國再退貨,那事就大了。
兒子杜魯蒙除了在一線生產外,還申辦了電商平臺,擔起了網上銷售。產品銷往國內外,半數以上的客戶來自于國際市場。來自阿爾及利亞、巴西、美國、日本、臺灣等地區的留學生,是他們的重要客源中介。
小媳婦成了“火槍工”
2015年兒子結婚,兒媳劉雪雯過門第三天就被安排成了“火槍工”。
琴系列產品大多是實木仿古,而影響仿古逼真度的重要的一環是火工。
他們的主要用料是桐木,這種木質松軟白細,可年輪不太清晰,再好的清油漆也無力讓它自然的條紋得以呈現。
木板上的年輪是樹木生長年限的隔離條紋,質地松軟易燃,火焰觸到會變成黑色,周邊成醬色,這樣制作出來的產品酷似珍藏多年的老物件。這道工序看起來就很慎人,做起來更難,火候輕了達不到成色,火候重了則會燒慪或燃起明火,快做成成品的物件報廢是小事,釀成火災也只是閃念之間,劉雪雯明白這些,所以每次操作的時候都是慎之又慎。
古琴彈出鄉村新韻
杜素利以琴系列產品為業,每天能出售5到10套古琴配件和古琴家具,年收入30到50萬元。他表示,當前生產的產品主要是琴配件、琴家具,現正在籌劃琴生產。
杜素利靠智慧把傳統手藝轉換成了現代工藝,實現了夢想,對今后的生活有了更美好的追求,他鼓勵兒媳在生產之余學彈古琴,一來是滋潤生活,二來是為了更好地了解琴。
有時來了興致,他們會把琴架支在村前東漁河畔的魯南高鐵旁,琴聲在河面上蕩漾,小鳥拍著翅膀纏繞著音符。當地歌手“夜鶯姐”前來與琴對唱《從小康走向富強》《高鐵從咱家鄉過》,“新的征程就在前方,建功新時代我們有力量,哎嗨,偉大變革鼓舞著我們,從小康走向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