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張長國 來源: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 2023-02-01 09:50
張長國
科舉制度從隋朝大業元年(605年)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結束為止,在1300年的時光中,無數的讀書人懸梁刺股、皓首窮經,夢想著靠一手錦繡文章走上“學而優則仕”的道路。但和如今的高考一樣,在一個府縣中能夠考中進士走上仕途的人屬于鳳毛麟角,更不要說是一個家庭了。而在北宋時期的成武縣,卻出了“父子五進士”的科舉傳奇,讓人為之驚嘆。
在今成武縣伯樂集鎮白店村西北約一里的田野里,有一塊立于北宋熙寧時期的厚重石碑,經過千年的風雨,石碑已深陷地下,地面上的高度約一米半,厚約三十厘米,寬約一米左右。碑首為六龍垂首,龍體粗壯,后肢托舉火焰寶珠,龍身包圍著圭形題額。題額內篆書“宋贈尚書祝公神道碑”,造型古樸莊重。據當地村民回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該地尚有320多畝的祝氏陵園,神道碑前有石虎、石羊、石馬等,因水患和人為破壞,已淤積地下。石碑后應該就是祝惟岳的墓地了,但封土已被平掉,成為農田。該碑因在生產路邊,從路的走向與碑對照,此碑面偏向東南。當筆者拿出指南針測定時,竟驚訝地發現,此碑的朝向與地磁極竟然完全重合,沒有一絲一毫的偏差。這說明,在北宋時期,羅盤就已經應用在了堪輿中,立碑精準度千年后毫無變化,這應是一位高人所為,讓人不禁嘆服。當地人還傳說,此碑下埋有金小鳥,不知什么朝代被南方來人挖走了。
祝惟岳的祖先是彭越,他是漢朝開國皇帝劉邦所封的梁王,后來被劉邦以謀反的罪名誅殺。當時,仆人胡三姨抱著彭越最小的孩子從定陶的王府中逃了出來,因成武縣東北的梁丘是彭越的家鄉,他們逃回老家,改了姓氏,留下了一支血脈。《城武縣志》記載:“傳梁王憂殘時,祝天而誓,后子孫即易姓為祝,至宋有惟岳其苗裔云。”成武祝氏家族中的一副“梁邱肇封譜牒千秋綿武邑,汴京留贈宗祀累世壯文山”的對聯就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
祝惟岳,字周甫,在北宋景德二年,他參加了明法科考試,明法科如同今天的司法考試,是國家為了選拔司法人才而設立的,難度非常大,但祝惟岳卻考中了。有意思的是,這科的狀元是李迪,李迪是濮州人,也就是今天的鄄城人,曾兩度官至宰相。可見,山東人從北宋時期就有了“公務員”的“考霸基因”。這年四月,中進士的人都成了宋真宗的“天子門生”,祝惟岳與李迪等進士們在東京汴梁(今河南開封)享受到了賜宴瓊林苑的待遇。之后,祝惟岳被任命為陵州(今山東省德州市陵城區一帶)司法。上任后,他充分展現了司法才能。秀州(今上海市嘉興市一帶)有盜賊搶了公糧,官府抓了四十多人,準備殺掉。祝惟岳看到他們的言談舉止后,懷疑不是真盜賊,就暫緩了執行。后來,果然抓到了真強盜,四十多人都洗刷了罪名。史書評價說:“(祝惟岳)燭物發奸明允篤實,即張釋之、于定國不能過也。”后來,他先后任秦州觀察推官、大理寺丞、河州府龍門縣知縣。大中祥符九年(1016)八月,他在秦州觀察推官任上為知府曹瑋獻計,大破唃廝啰兵,一戰斬首千余級。在任上他多建奇謀、鋤強剔蠹、奸惡銷沮,才能受到朝廷的重視,正準備讓他到朝中任職時,祝惟岳卻去世了。后被封贈為銀青光祿大夫、戶部尚書。
因為祝惟岳重視對子女的教育,他的四個兒子祝諫、祝誥、祝許、祝咨也都考中了進士,在當時,一門“父子五進士”被傳為美談,并一直流傳到千年后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