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隋啟良 丁振 來源: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 2023-02-17 10:03
在成武縣古城街西段路北,高樓大廈環抱之中,有一座青磚黑瓦的古建筑群,格外引人矚目。透過透亮鐵藝大門及圍墻,整個院落布局一覽無余,其中正對大門、處于院落中心的孔子行教像頗為突兀。這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就是市級文保單位——成武縣國民女子學校,現已被打造為山東省首家縣級教育博物館的成武縣教育博物館。
成武縣國民女子學校始創于1919年,是當時專門招收女子為學生的學校。1931年,成武縣實行了男女合校,1935年,女子學校廢除。20世紀60年代,劃于縣糧食局使用,使該址得以保存。目前該校址保存完整,東西100米,南北160米,占地面積16000平方米。現存建筑三座共28間,均為青磚壘砌硬山建筑,其中北房、東房為1919年所建,房面闊十間,進深一間,前后檐墻均設扶壁柱,兩側出八字墻,屋面為大黑機瓦屋面,室內設三榀梁架,叉手梁架,木基層鋪木椽、席子,后檐均為窗戶,前檐設窗六扇門四扇。北房東西長33米,南北寬5.56米;東側配房南北長32.95米,東西寬6米。后院配房八間。國民女子學校時代特征明顯,特別是房檐下的磚雕雕刻精美,且正房與配房磚雕不同,是魯西南地區僅有的一處民國女子學校建筑,為研究民國時期女子學校的設立及民國建筑藝術提供了實物見證。
2009年,成武縣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隊首次發現成武縣國民女子學校,并對其進行了全面調查;2017年,成武縣開始古城街棚戶區改造,縣政府將成武縣國民女子學校產權收歸國有,交由成武縣文物管理所管理。在完成國民女子學校維修工程和配套工程的基礎上,建設了30米長的碑廊(西坊),樹立了9塊具有教育和歷史意義的石刻。依托國民女子學校,總計投入300余萬元,打造山東省首家教育博物館。同時擴大展品征集范圍,面向社會各界征集各類教育類展品千余件,努力篩選出一批具有時代教育特色的展品,并于建黨百年之際開館。
成武教育由來已久,歷代都有重視教育的典范,并涌現出許多代表人物。成武教育博物館展示從東房南首開始,展示區分為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現代教育、成武教育成果、成武教育名人、未來教育六部分,分別介紹了中國古代教育及成武縣不同時期的教育發展狀況,對在成武教育歷史上作出卓越貢獻的部分代表人物進行了展示,并將私塾場景和女子學校場景分別進行了復原。
在古代教育廳,展示有龜甲、甲骨早期文字,竹簡、木簡、簡牘、古籍、硯臺、油燈、筆山、筆插、戒尺等,有私塾場景復原;在近代教育廳,展示有民國時期教本、課本、字典、畢業證書、算盤、杯具等。教育代表人物有清華大學創始人周自齊,教育三杰宋還吾、楊展云、孫東生,熱心教育人士李方合。女校畢業合影照中,校長馬鑑三、副校長賈奉一端坐中間,復原了國民女子學校場景;在現代教育廳,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掃盲運動介紹、雜志、模型飛機、文具盒、畢業證書等,有成武縣教育發展概況介紹;在成武縣教育成果廳,有教育大事記、校志、省市縣有關文件、教研室獲得的部分獎狀等;在成武教育名人廳,有“教壇新武訓”葉蔭棠、全國優秀教師張洪芝等師者楷模,有中國科學院院士張繼平、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武、“中華武狀元”陳超等幾十位優秀學子。
成武教育博物館不但保存了舊址的原貌,同時注入了新的時代文化內涵,集保護、收藏、展示、教育、研究等多功能于一體,整體呈現出成武縣的千年教育文脈和新時代教育風采。現已成為水韻新城的旅游景點,開館至今,已吸引游客5萬余人,并成為網紅打卡地。隋啟良 丁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