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來源: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 2025-08-26 09:00
劉志強
菏澤作為冀魯豫邊區革命根據地的核心區域,擁有豐富的紅色資源和厚重的革命歷史。近年來,在傳承紅色基因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下面以資源挖掘、教育傳承、創新發展、實踐應用為抓手,提出意見建議。
一、以“資源挖掘”為抓手,構建沉浸式紅色教育矩陣。堅持讓紅色遺址“活”起來、文物“動”起來、故事“新”起來,深入挖掘本地紅色資源文化載體,對瀕危遺址實施搶救性修復,對重點區域,如魯西南烈士陵園、紅三村抗日聯防遺址,進行科學技術搶救保護。串聯冀魯豫邊區革命紀念館、烈士陵園等資源,設計“重走革命路”沉浸式研學路線。創新紅色文物活態展示形式,注重數字化與互動體驗,加大資金投入,運用VR/AR技術還原重大歷史場景,開發線上“紅色菏澤云展館”等程序,實現文物3D展示、歷史事件動態重現。創新展陳方式,引入情景劇、互動沙盤、全息投影等,變“靜態參觀”為“動態參與”。
二、以“教育傳承”為抓手,健全全鏈條紅色育人體系。強化革命歷史研究,深化重大革命歷史事件、重要革命人物研究,加強革命文獻、檔案史料等研究闡釋,強化對菏澤革命歷史的系統性研究,編纂《中國共產黨山東省菏澤市歷史》《菏澤市紅色文化》等叢書,為教育實踐提供鮮活素材。創新“大思政課”實踐模式,推動校內課堂、實踐基地、網絡課堂協調發展,將紅色場館、遺址變為“移動課堂”,開發“紅色劇本殺”“歷史情景模擬”等體驗式課程,推動大中小學與紀念館、黨史辦、文旅部門共建“紅色教育實踐基地聯盟”,實現師資共享、課程共建、活動共辦。將紅色基因傳承納入干部教育培訓內容,開設“書記講堂”“黨員論壇”,強化初心使命教育。對接黨員教育中心、菏澤市廣播電視臺等,整合微黨課、紀錄片、音頻故事,建設“菏澤紅色基因傳承資源庫”。
三、以“創新發展”為抓手,推動紅色文化“破圈”傳播。探索“非遺+紅色”融合路徑,借鑒廣德市“非遺+黨建”成功經驗,鼓勵將魯西南剪紙、曹州面塑、大弦子戲等非遺技藝與紅色主題結合。創作一批具有菏澤特色的紅色非遺作品,組織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開設“紅色主題非遺工坊”,讓群眾在動手體驗中感悟精神內涵。打造一批紅色文藝精品與活動品牌,深入社區、鄉村巡演。結合牡丹文化旅游節,舉辦紅色文創設計大賽、紅色經典音樂會等,提升傳播廣度。
四、以“實踐應用”為抓手,激發紅色基因賦能發展動能。創新實施“紅色先鋒”行動,由組織部和社會工作部牽頭,在基層治理中推廣“黨員責任崗”“紅色代辦”“黨員樓長制”,組織黨員帶頭解決停車難、養老助殘等民生“關鍵小事”。擦亮“菏美”志愿服務品牌,圍繞文明城市創建、大型賽會、鄉村振興等,組建專業化紅色志愿服務團。加大“紅色+文旅”品牌建設,設計“紅色菏澤”精品旅游線路,串聯紅色景點、非遺體驗(如大師工作室)、生態鄉村,開發沉浸式紅色劇本游、研學營。 打造“紅色記憶”主題民宿、特色餐飲,如“憶苦思甜飯”體驗,延長產業鏈,帶動群眾增收。
菏澤紅色基因的傳承轉化是一項系統工程,通過四個抓手的協同發力,不僅能讓紅色記憶永不褪色,更能將其蘊含的理想信念、奮斗精神、為民情懷,轉化為推動菏澤“后來居上”的強大內生動力,書寫新時代發展紅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