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來源: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 2025-09-01 10:05
馬律衡
在新時代文化強國戰略背景下,紅色基因傳承已成為凝聚民族精神、培育時代新人的重要抓手。菏澤作為冀魯豫邊區革命根據地的核心區域之一,不僅孕育了“紅三村”等著名革命遺址,更是湖西地區抗日斗爭的重要起源地,在紅色資源稟賦方面具有顯著優勢。這些珍貴的紅色資源既是歷史的見證,更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當前,如何將本地紅色基因更好地代代相傳,需要進一步明確系統化的實踐路徑。
一、深入挖掘紅色資源,構建系統化保護利用體系
紅色資源的保護與開發是傳承工程的基礎性工作,菏澤應建立“普查-保護-利用”三位一體的工作體系。在資源普查階段,成立由黨史專家、文物工作者和技術人員組成的專項工作組,對全市紅色遺址開展全面建檔工作。特別是對分散在鄉村的戰時醫院、兵工廠等小眾遺址,要建立“一址一檔”數字化檔案。在保護層面,可以制定《菏澤市紅色遺址保護條例》,設立專項保護資金,重點對瀕危遺址進行搶救性修復,并對現存老戰士進行影像記錄,形成包含口述史、實物檔案在內的立體化資源庫。資源利用方面,可以將紅色遺址與牡丹觀光、民俗體驗等業態融合,設計“紅色記憶·牡丹之鄉”精品旅游線路,特別要注重開發沉浸式體驗項目,如在定陶區仿建“地道戰”實景體驗區,還原歷史場景。值得注意的是,資源挖掘要避免同質化傾向,并且資源開發要堅持保護優先原則,避免過度商業化對遺址造成破壞。
二、創新紅色敘事方式,增強故事傳播感染力
講好紅色故事需要打破說教式傳播的窠臼,構建多層次、立體化的傳播矩陣。建議對現有紅色故事進行系統梳理,組織專家進行學術考證和藝術提煉,形成《菏澤紅色故事資源庫》,針對不同受眾群體提供差異化內容。在故事講述方面,可借鑒《覺醒年代》等成功案例,采用年輕群體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例如與高校合作創排《牡丹紅》音樂劇實景演出,將地方戲曲元素與革命題材結合;開發“菏澤英雄譜”系列盲盒、文具、服飾等,用潮流文創產品承載紅色文化。全媒體傳播矩陣的構建也至關重要,既要運營好抖音、B站等平臺賬號,制作符合網絡傳播規律的短視頻內容,如設立#菏澤紅色記憶#等話題標簽,邀請網絡大V開展“紅色地標打卡”活動等,也要繼續發揮好“紅色故事大賽”“紅領巾講解員”“五老”宣講等傳統品牌優勢,形成線上線下協同發力的傳播格局。需要特別強調的是,紅色敘事必須堅守歷史真實底線,避免過度娛樂化傾向。
三、聚焦青少年群體,構建紅色教育長效機制
青少年是紅色基因傳承的重點群體,針對青少年的紅色教育貴在持之以恒、重在實踐養成。菏澤應構建“課程教學+實踐活動+環境熏陶”的全方位教育體系。在課程建設方面,組織編寫《菏澤紅色文化讀本》地方教材,按小學、初中和高中三個學段設計差異化內容,并推廣“情境教學法”,如在歷史課上還原“劉鄧大軍渡黃河”決策過程。實踐活動方面,可以試點“紅色學分制”,將參觀研學、志愿服務等活動納入綜合素質評價:一是研學旅行,可以設計“尋找家鄉英雄”等研學線路,讓青少年在情境中感悟革命精神;二是志愿服務,開展“清明祭英烈”“為烈士掃墓”等活動;三是儀式教育,規范開展入隊入團宣誓儀式;四是藝術實踐,組織紅色主題書畫創作。還可以開展“代際對話”活動,組織青少年與老戰士結對交流,通過鮮活的人物故事增強教育感染力。環境育人方面,可以在校園建設“紅色文化長廊”,利用廣播站開設“每日紅色故事”欄目。需要注意的是,青少年兒童教育必須遵循認知規律,小學階段側重情感熏陶,通過講故事、唱紅歌等形式培養樸素情感;中學階段加強理性認知,開展史料研讀、課題研究等深度學習,形成螺旋上升的教育鏈條。
紅色基因傳承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構建“資源保護—內容生產—教育轉化”的完整體系。下一步,我市應當立足地域特色,在守正創新中探索紅色文化傳承的新路徑,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永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