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成人99一区无码-国产精品偷窥熟女精品视频-人妻VA精品VA欧美VA-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您當前位置:中國菏澤網  >  社會新聞  > 正文

為了不能忘卻的記憶
——馬來西亞龍運鐵礦大罷工事件再現記

作者: 馬琳 來源: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 2025-09-04 09:45

image.png
2024年8月,王保國、祝國防在高溫下到牡丹區大黃集鎮畢寨村尋訪參加龍運鐵礦大罷工勞工的后人    市派“第一書記”王保國、韓峰面對空空的白壁,開始了對解元集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的布展工作    解元集村的群眾演員積極參與紀錄片《面人》的拍攝    《菏澤日報》2010年3月31日刊登的有關馬來西亞龍運鐵礦大罷工的紀實文章《永記歷史的豐碑》

8月24日和25日,山東衛視相繼播出了《菏澤面塑藝人海外點燃抗日烽火》的報道及大型電視紀錄片《面人》,再現了1938年2月菏澤500名勞工及“面人郎”們在馬來西亞龍運鐵礦點燃抗日烽火的英雄壯舉。

報道及紀錄片一經播出,立時在齊魯大地引起了巨大反響。隨后,《菏澤日報》8月27日刊發萬余字的長篇通訊《跨越山海的愛國星火》,以深情的筆觸還原這一歷史事件,讀來如星火灼心、山海同鳴。

八秩塵封終破曉,抗倭史跡映青史。這背后,是新聞工作者們長達10多年的專業堅守、各級領導的關注支持及廣大群眾的傾情參與,共同鑄就了這次跨越時空的歷史對話。

塵封偶遇啟鑰人

17年前的2008年,菏澤日報社記者王保國義務為家鄉編寫村史時,在村民任月燦家中,意外發現了一張其父親任冠祿參加馬來西亞龍運鐵礦抗日罷工的歸國證明。這張貼有照片、落款為“華僑救濟鐵山工人失業委員會”,且蓋有三角形印章的證明,猶如一把金鑰匙,瞬間打開了歷史之門。有著較強職業敏感的王保國在感到震驚的同時,著手開始了朔源工作。

最初,他通過網絡查找,在有關華僑抗戰史的介紹中,發現了“華僑常天緒對組織龍運罷工非常積極”的線索。這個常天緒是不是就是當年從解元集村走出去的“面人郎”?

此后的一年多,隨著越來越多的線索出現,他敏感地意識到這是一段不應該被忘卻的歷史記憶,便利用節假日到市有關部門查找資料,最終在菏澤市圖書館所藏的《山東省志僑務志》里,發現了1933年和1938年馬來西亞華僑常天緒在菏澤招工500人和組織參加龍運鐵礦抗日罷工兩條重要文獻。

在后來的走訪中,他深入了解到菏澤的這些勞工們有的傷亡葬在了海外,有的歸國途中遭到日寇的屠殺,有的回國后參加革命而英勇犧牲,還有的離鄉后與家人再沒相見。

“小棗樹,彎又彎,背起包袱上鐵山。鐵山遠,鐵山行,鐵山留下我兒名?!边@是穆李村李本化、李本純的母親晚年經常唱了哭、哭了唱的一首民謠。嗓子啞了,眼哭瞎了,至死她也沒等到兒子歸來。這些線索對王保國的觸動很大,職業使命促使他下定決心進一步深入了解這些勞工們背后的故事。

他幾乎把所有的節假日都用在了解和收集這些資料上。2010年3月31日,《菏澤日報》用半個版面刊發了王保國采寫的菏澤勞工參加龍運鐵礦抗日罷工的紀實文章《永記歷史的豐碑》。不久這篇文章還被收錄進《菏澤百年名人大觀》。

10多年間,他先后挖掘整理了30多萬字的文字材料、500多張珍貴的歷史圖片,相繼出版了《解元集村記》《乾元烽火》兩部書籍,全面介紹了龍運鐵礦大罷工,以及歸國勞工們參加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革命斗爭故事,使這一重大歷史事件開始走進公眾視野。

十年堅守錄忠魂

2015年初,在一次采訪活動中,王保國與菏澤市廣播電視臺記者祝國防相遇,兩人聊起了鮮為人知的龍運鐵礦大罷工這段被塵封的歷史。拍攝和保存一些老人對這段歷史講述的視頻資料和完成展現這次抗日活動的電視紀錄片《面人》,成為兩人的共識。此后,他們便開始對參加龍運鐵礦大罷工的勞工們背后的故事進行追索,這一干,竟長達近10年。

為深入了解解元集村華僑常天緒帶領和組織村民參加龍運鐵礦大罷工勞工的史料,他們先是向國外的龍運鐵礦工頭常天緒的后人寄信,邀請他們回家無果后,又求助馬來西亞華僑尋找他們,但他們沒有接受采訪的意愿。他們毫不氣餒,同時又遠赴北京、南京和菏澤當地深入采訪。近10年間,他們采訪過參與龍運鐵礦大罷工的勞工后人,菏澤著名抗日英烈何健之、宋心田、白華的親屬等上百人,拍攝保存了大量相關視頻資料。

從組織籌建解元集村革命紀念碑、馬來西亞龍運鐵礦抗日大罷工紀念碑,舉辦立碑儀式,到村里組織尋找挖掘埋入地下的記載解元集村勞工名字的石碑、聯系在南京工作的參加龍運鐵礦大罷工的唯一健在者楊守林回家,再到2023年解元集村籌建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祝國防一直默默無聞地義務幫助解元集村,拍攝保存了近2000G講述革命歷史的視頻資料,完成了電視紀錄片《面人》的最初策劃和制作。

拍攝近10年間,祝國防從不給村里增加任何麻煩,不接受村里的招待,不收受村里的任何禮物。2015年,他與村里的人員一起到北京采訪龍運鐵礦勞工后人,堅決謝絕雇用車輛的想法,而是背著沉重的拍攝設備乘火車硬座到了北京,并特意囑咐住最便宜的賓館,一日三餐全部是家常便飯,從不浪費一分錢。為了拍攝效果,他到幾十里外的村莊尋找老房子;為片中畫面需要,他多次不打招呼冒雨冒雪到村里拍攝相關鏡頭,就怕給村干部添麻煩。為還原游擊隊員遭敵人追擊的場面,高溫環境下他在玉米地里連續拍攝。為了拍攝刻碑鏡頭中石塊破裂的一瞬間,他頭頂40度高溫在室外拍攝了一個小時。為了拍攝一組面人鏡頭,他多次修改重拍10多次,直到滿意為止。2022年冬天,根據紀錄片拍攝需要,在組織村中的群眾還原空手奪槍的革命斗爭故事場景時,祝國防和同事們一直拍攝到凌晨一點多鐘。

那些被歲月掩埋的吶喊,那些鮮為人知的抗日英雄故事,那些堅貞不屈的愛國信念和斗爭精神,在祝國防的堅守下,最終得以在鏡頭下和公眾的視野中重獲新生。

然而,始料未及的是,2024年11月2日,祝國防因勞累過度心梗去世,留下了未完成的電視紀錄片《面人》。但他用鏡頭搶救性拍攝的這些影像資料為后人留住了老一輩的血淚和榮光,彌足珍貴。

他走時,未拍攝完成作品的文案標題在案頭泛著微光,如同那些他親手擦亮的星辰,南洋罷工者的吶喊、面人里藏匿的密信、黃河譜曲中的密碼……所有被他用鏡頭記錄過的歷史,終將在時光中綻放。而今,他化作一棵樹,根須深扎魯西南的黃土地,枝頭結滿名為“銘記”的果實,年年歲歲,守望這片土地的血淚和榮光!

祝國防留下了《遲到的集結號》《邊區尋源》《永遠的冀魯豫》等多部紅色經典作品。在電視紀錄片《面人》的幕后,他更是付出了無數的心血和汗水,用鏡頭完成了一場沒有硝煙的堅守——讓蒙塵的歷史重新照耀人心。

塵埃拂盡終有聲

在《面人》紀錄片拍攝和制作的過程中,市委、市政府及市委宣傳部、市委組織部、魯西新區黨工委等各級各部門領導給予了高度重視。菏澤市廣播電視臺、山東廣播電視臺菏澤記者站,最終聯系到了帶領菏澤勞工參加龍運鐵礦大罷工的常天緒后人,完成了對海外人員的資料收集。

更令人激動的是,菏澤市廣播電視臺記者陳中、侯雪雁等人到馬來西亞采訪時,經過努力還尋找到了李本化、李本純的埋葬地及其在馬來西亞的后人。此后,記者專程到穆李村,將這個消息告訴了李本化、李本純在村中的親屬,并囑咐他們的家人,一定要到去世都沒盼到兒子回來的老人家墳前說一聲,她的兒子找到了,她一定會聽得見!

經過持續的努力,這段被塵封的歷史最終登錄山東衛視,呈現在公眾面前。

紅色薪火永流傳

2023年10月,菏澤魯西新區黨工委和馬嶺崗鎮黨委根據打造紅色文化鄉村旅游的規劃,決定利用龍運鐵礦大罷工和勞工們積極參加抗日救國活動的紅色文化資源,在解元集村籌建紅色文化教育基地。

此時我市也展開了第六輪選派干部到村擔任“第一書記”工作。在市委組織部、菏澤魯西新區黨工委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菏澤日報社黨委選派王保國、韓峰兩名同志分別到馬嶺崗鎮解北村和穆李村擔任市派“第一書記”,擔起了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的設計布展重任。

把數百張照片和十幾萬字的文字資料分門別類地布展出來,對于從沒有搞過設計的兩人來說,無疑像一座大山擋在了面前。最初,面對一處處的空白墻壁,他們不知如何下手。他們查資料、找專家、到周邊的紀念館參觀學習,晚上整理布展方案,白天到圖片社盯著排版設計,標題的制作、文字的編輯、圖片的位置、大小的處理,兩人都親力親為,常常在圖片社一盯就是半夜。

對于“第一書記”開展的紅色文化項目,菏澤日報社黨委給予了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報社黨委書記、社長張力及班子成員多次到村調研,指導布展工作,并派出專業人員與“第一書記”進行布展方案研討。在各級領導的關心下,近1000平方米的鄉村紅色教育基地最終落成,得到了上級領導的一致好評。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田紀云,外交部原部長李肇星,周恩來總理侄女、中新社原副社長周秉德等先后為解元集的紅色文化題詞題字。2024年4月7日,前來菏澤參加2024世界牡丹大會的李肇星及夫人秦小梅在菏澤市委黨校聽取了駐村“第一書記”王保國、韓峰深入挖掘和傳承紅色文化的匯報,并給予高度贊揚。

目前,解元集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已成為我市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活動場所。一批批黨員、學生、群眾和社會各界人士來這里參觀學習,接受紅色精神教育的洗禮和熏陶。

筆鋒星火渡山海

龍運鐵礦勞工常合民的女兒、全國公益之星常夢觀看紀錄片《面人》之后,動情地寫了一篇文章,對新聞人的職業堅守表示感謝。

她在文中寫道:在信息迭代如潮的時代,總有一些身影,執著地站在時光的褶皺里,為那些被淡忘的故事拂去塵埃……他們的工作,遠不止于“挖掘”二字,更在于“宣揚”——通過筆端的力量,讓這段曾被遮蔽的歷史走出角落,讓那些為反法西斯事業立下豐功偉績的華僑先輩被更多人知曉、銘記。感恩記者們的堅守和執著,讓龍運鐵礦大罷工的故事免于被歲月淹沒;是他們,讓老一輩無產者的精神火種得以延續。這份對歷史的忠誠,對使命的擔當,本身就是一部值得書寫的篇章。愿這樣的堅守被看見,愿更多人能從這段歷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記者 馬琳

(圖片均為資料片)

責任編輯:
分享到:
中共菏澤市委網信辦主管 菏澤日報社主辦| 新聞刊登批準文號:魯新聞辦[2004]20號 | 互聯網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17
網站備案號:魯ICP備09012531號 | 魯公網安備 37172902372011號
Copyright© 2004-2012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國菏澤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