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成人99一区无码-国产精品偷窥熟女精品视频-人妻VA精品VA欧美VA-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您當前位置:中國菏澤網  >  社會新聞  > 正文

劉效民:記憶從未褪色 烽火照見青春

作者: 馬源劭 來源: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 2025-09-05 09:03

image.png
劉效民老人近照

9月1日,夕陽透過窗戶灑進陽臺。96歲的劉效民坐在椅子上,精神矍鑠,一邊整理著抗戰紀念章,一邊娓娓道來那些硝煙彌漫的歲月。盡管年近期頤,他思路清晰、語言流暢,仿佛時間的河流從未沖刷掉記憶的棱角。

“我是1943年8月參加革命的,那一年我14歲。”老人的聲音沉著而有力,仿佛一下子將人們的思緒拉回到80多年前的魯西南大地。

背著被子上學去,革命中學即戰場

1943年,抗日戰爭正如火如荼。在冀魯豫邊區魯西南地區,中共組織創辦了齊濱中學(后改稱“冀魯豫邊區第三抗日中學”)。曹縣韓集鎮劉崗村人劉效民作為第一批學員,從此踏上革命道路。

“那時候上學就像部隊行軍,每人背著被子、一個布書包,說走就走。”劉效民回憶,學校沒有固定校舍,日軍掃蕩時,學校就會立即解散,外地學生由當地黨組織安排“認干親”,分散隱蔽到老百姓家中。

即便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學習從未停止,革命的火種也在學生們心中愈燃愈烈。沒有桌凳,席地而坐便是課堂。沒有教材,教師口授便是課本。他們學得更多的是抗戰形勢、黨的政策、群眾工作方法等。劉效民坐正了身子,緩緩地說:“那不是普通上學,那就是參加革命。”因為當時學生們的危險無處不在——他清晰記得,兩名同學在曹縣東南宣傳抗日時被日軍抓捕,慘遭活埋。“那時候就知道,革命是真的要流血犧牲的。”老人語氣嚴肅,神情凝重。

憶“水牢慘案”,以行動緬懷英烈

1943年秋,日軍采取遠途奔襲戰術,趁夜包圍劉崗村。當時劉效民正在家中幫忙秋收,聽到炮聲就知道“壞了”。這次掃蕩與以往不同,日軍專門抓捕青壯年,認定他們是八路軍。

劉效民隨千余名村民被驅趕到村內的大水坑中,四周機槍環伺。日軍的目的,是用酷刑逼迫村民交代誰是共產黨、誰是八路軍。他們對百姓逐一拷問,灌污水、棍棒相加,甚至用刺刀挑殺。劉效民聲音低沉:“打得肚子爛了,腸子都流出來,但沒有一個人屈服,沒有一個人說出八路軍的消息。”

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留在村中守護軍用物資的冀魯豫第十軍分區后勤股長秦興體突然從水坑中躍出,大聲喊道:“與他們無關,把他們放了。我就是共產黨,要殺要剮,沖我來!”

“日軍隨即將其帶走,施盡酷刑。但秦興體始終堅貞不屈,敵人一無所獲,最后活活將其開膛破肚……”劉效民眼中閃著淚光,“為了保護群眾,自己站出來赴死。這樣的英雄,比什么都崇高。”

這件事深深地影響了劉效民的一生。2013年,他和同村的兩位村民一同向市委寫信,建議為秦興體重新樹碑立傳,以發揚光大他的英雄事跡。為籌資立碑,3位老人在村里募捐,最后募集到5萬元。“2015年9月2日,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抗日烈士秦興體紀念碑落成,上千名村民參加,現場啜泣聲不絕。”劉效民講述時聲音因激動而有些發顫。

硝煙中的戰地教師,和平里的育人園丁

1944年,學習成績優異的劉效民,因當時教師資源匱乏,被選拔進入一所軍烈子弟小學任教。“教這些孩子識字明理,就是繼承他們父輩的革命事業。”他說。后來因戰爭,他帶領學生轉移至河北,繼續堅持教學。

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劉效民深知教育的重要性。1947年,他帶著使命回到家鄉,干起了“掃盲校長”。“當時農村文化普及率較低,我就在韓集鎮創辦民校、農民識字班,不僅傳授知識,也傳播革命的信仰和力量。”之后,他又在曹縣多所中學任教,最后從曹縣二中離休。

“我從戰火中開始教書,在和平年代繼續育人。”劉效民笑著說,“這輩子沒離開過教育。”

雖年事已高,劉效民仍關心國家發展——曾給省市多個部門寫信提出改革建議,從舊農具改造到殯葬改革,思路開闊。“我是從苦難中走過來的人,知道今天的一切來之不易。”他說,最大的愿望是年輕人不要忘記歷史,“要知道新中國是怎么來的,好日子是怎么來的。”

如今,劉效民居住在一家老年公寓里,生活充實而安寧。“現在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想吃啥有啥,國家對我們老人照顧得很好。”他笑著說。每天,他喜歡和公寓里的老朋友們聊天、看下棋;他說:“原來愛看書,現在眼睛不好了,就經常出去玩。”

臨別時,劉效民慢慢站起身送至樓下,身影在夕陽里拉得很長。這個身影,連接著烽火連天的過去和安寧祥和的現在。

文/圖 記者 馬源劭

責任編輯:
分享到:
中共菏澤市委網信辦主管 菏澤日報社主辦| 新聞刊登批準文號:魯新聞辦[2004]20號 | 互聯網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17
網站備案號:魯ICP備09012531號 | 魯公網安備 37172902372011號
Copyright© 2004-2012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國菏澤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