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姜培軍 來源: 牡丹晚報 發表時間: 2025-09-09 09:09
8月27日,市政府印發《菏澤市推動鄉村富民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促進農民增收致富,推動建立具有菏澤特色的多元化鄉村富民產業體系。該《方案》提出,到2027年,全市鄉村富民產業得到全面發展,基本實現“一村一品、一鄉一(多)業、一縣一策”,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6000元以上。
大力發展農林特色產業
聚焦聚力主推關鍵技術,促進糧油大面積單產提升;促進畜牧業綠色發展,加大對魯西黃牛、小尾寒羊、青山羊、魯西斗雞的保護力度,優化畜禽養殖主體結構,鼓勵發展工廠化集約養殖、立體生態養殖等新型養殖模式,提高養殖用地產出效率;提升漁業綠色健康養殖水平,推廣新技術和名優品種,抓好漁業重點項目建設,推進池塘標準化改造和設施漁業發展;鞏固提升大蒜、山藥、蘆筍等種植水平和產品質量,做好高效特色設施農業項目和山東省大蒜產業集群項目實施工作。
大力支持牡丹、芍藥、玫瑰等花卉產業發展;加快設施農業更新改造,穩步提升蔬菜保供能力和菜農收益;培育壯大食用菌產業,積極推廣菌菜輪作模式;持續發展中藥材產業,聚焦金銀花、丹參、瓜蔞等“魯十味”大宗道地藥材品種,大力推廣糧藥及藥藥復合種植、立體種植等生態種植技術模式,推動高效農業進一步發展。
到2027年,培育產值過2億元的特色產業專業鎮30個、產值超3000萬元的特色產業專業村40個。
高質量發展食品加工業
通過引進新技術、新企業,提高食用類農(畜)產品加工轉化率,強化生豬、肉羊、肉鴨、蛋(肉)雞全產業鏈發展,提高食用類農(副)產品加工增值效益,增加更多就業機會。
以牡丹區、定陶區為主大力發展牡丹加工全產業鏈,以曹縣為主大力發展肉牛、奶牛加工全產業鏈,以鄄城縣、巨野縣為主大力發展肉鴨加工全產業鏈,以單縣為主大力發展羊肉(湯)全產業鏈,以巨野縣、成武縣為主大力發展蛋(肉)雞加工全產業鏈,以成武縣為主大力發展玉米精深加工全產業鏈,以鄆城縣為主大力發展生豬加工全產業鏈,高標準完成鄆城縣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建設。
鞏固發展面粉加工業,推動其向精深加工拓展、向預制食品和烘焙食品轉型升級。持續做強做大成武縣農產品加工產業園、牡丹區沙土食品產業園、巨野縣田橋食品產業園。
到2027年,全市建成百億級產業鏈4個。
推動木材加工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強化木材加工產業延鏈補鏈,以全市產業重點鎮和重點企業為載體,優化產業布局、加強技術指導、開展專業培訓、組織企業參加木材加工相關展會,推動木材加工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持續培育一批木材加工強鎮強村。
高質量發展農村電商
探索直播帶貨等新業態新模式,分層分類開展電商培訓活動,積極培育縣域直播電商基地。積極對接知名電商平臺,支持曹縣、巨野等縣區大力發展農村電商。
推動縣鄉村三級快遞服務體系提檔升級,鼓勵企業深度參與客貨郵融合發展工作,積極推進客貨郵融合線路建設,努力擴大全市農村客貨郵融合線路覆蓋面,為我市特色農產品、漢服等上行提供堅強支撐;支持成武縣、東明縣打造省級客貨郵示范線路。
多元豐富鄉村文旅業
深挖鄉村特色文化價值,推動傳統村落與鄉村休閑旅游融合發展,串聯生態采摘、田園觀光、鄉村休閑、鄉村度假、農耕體驗等業態,打造鄉村體育旅游產品、沉浸式體驗小演藝等鄉村旅游消費新場景,培育夜娛、夜游、夜食、夜購、夜宿等“夜經濟”,建成一批美麗休閑鄉村、打造一批標桿式旅游鄉村、推介一批鄉村旅游主題線路。
傳承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
深入挖掘漢服制作、魯錦織造、漆器髹飾、剪紙刻繪、黑陶泥塑、糧畫手造、工筆牡丹畫等特色手工業,培育鄉村手工業者、傳統藝人和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適時舉辦“市長杯”工業設計大賽、手造展銷推介活動、非遺文創市集等活動,打造一批富有地域特色的鄉村手工產品。
依托農耕文化、鄉土文化、農業文化遺產,開發鄉村文化研學實踐課程,鼓勵學校開展農耕體驗、科普教育等研學實踐活動,開展鄉村戲劇、歌舞、風情、婚俗等文化服務。培育一批齊魯鄉村振興人才、山東手造大工匠(工匠)、市級以上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和循環農業
圍繞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積極推動服務主體做強壯大、服務模式優化創新、服務領域逐步拓展、服務資源有效整合、服務行業規范運行,推進農業生產性服務提檔升級、提質增效,推動形成政府引導、市場主導,主體多元、形式多樣,便捷高效、全鏈受益的多元共享型農業生產性服務業新格局。
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綜合利用,加強畜禽糞污收集處理,就地轉化生產沼渣、沼液和有機肥等,做好糞肥就近就地還田利用,確保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0%以上。
積極培育非農加工制造業
鼓勵服裝加工等勞動密集型企業下沉至鄉鎮。支持鄉村因地制宜發展“小五金”“小配件”“小農機”“小車輛”等機械制造產業,支持鄉村建筑隊(工匠)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危房改造等工作。
采取“協會+企業(合作社)+農戶”“龍頭企業+工廠(家庭作坊)”“總廠+車間”等模式,改造提升“幫扶就業車間”,培育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
因地制宜發展庭院經濟
在庭院種植蔬菜、林果、花卉、盆栽、中藥材和食用菌等經濟價值高、效益好、銷路暢的作物;充分利用庭院空間,合理規劃生活區與養殖區,實現人畜分離、環境干凈整潔,提高生產管理水平,推動庭院養殖融入縣域現代養殖業生產體系。
立足鄉村特色資源,根據群眾需求和意愿,發展特色食品和特色手工藝品,創響“土字號”鄉村特色品牌。
依托鄉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建設一批特色鮮明、帶動作用明顯的非遺工坊。引導文化創意公司、民間手工藝人等領辦一批家庭工廠、手工作坊,開發一批鄉村特色文創產品。
記者 姜培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