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姜培軍 來源: 牡丹晚報 發表時間: 2025-09-09 09:10
紅色革命精神是我們黨寶貴的精神財富。在菏澤市抗日紀念館內,陳列著一件未縫領口的長衫,它的主人是菏澤抗日根據地奠基人之一的何健之。何健之有著怎樣的革命經歷?這件長衫為何沒有縫領口,背后又有著怎樣的故事?近日,記者走進菏澤市抗日紀念館,采訪了相關知情人,了解了何健之那些鮮為人知的革命事跡。
一件未縫領口的長衫
“當年,這件長衫的領口還沒縫上,表哥何健之還沒來得及試穿,就犧牲在抗日戰場上。”9月6日,年逾八旬的原菏澤糧食學校退休干部武建老人,向記者講述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抗戰故事。
在菏澤市抗日紀念館內,陳列著一件黑色的長衫,它的主人便是何健之。引人注意的是,長衫的衣領并未完全縫合。許多觀眾在瞻仰時面露疑惑,直到武建給出解釋:“這是我母親為何健之趕制的衣服,沒想到成了他唯一的遺物。”
根據史料和武建的回憶,何健之1918年生于菏澤城區水洼街一個名門望族,自幼聰慧好學。在菏澤南華小學、省立六中讀書期間,他就在中共曹州支部、共青團魯西南特支的培養下接受馬列主義思想。1935年,他參加“一二?九”運動,并于同年年底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6年5月,何健之受中共山東省委派遣回到菏澤,聯絡從北京、天津回鄉的共產黨員和民先隊員宋心田、牛保印、盧謂等人,于當年8月正式成立民先隊,并創辦隊刊《永生》,由何健之擔任主編。《永生》月刊積極宣傳黨的主張,呼吁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揭露日本帝國主義與國民黨反動派策劃“華北五省自治”的陰謀,在國難之際為各界愛國人士指明了方向。
秘密籌建革命組織
“表哥投身革命,深受家庭環境影響。”武建回憶,“舅父何慶海是飽讀詩書的文人,家境殷實。表哥從小接受良好教育,深知民族大義。”
相關史料記載,1937年“七七事變”后,按中共山東省委指示,何健之聯絡從濟南、兗州、濟寧返鄉的共產黨員汲培顯、朱先舟、楊海鵬、楊培要等人,并與中共鄆城中心縣委(后稱魯西七地委)書記梁仞仟取得聯系,籌備建立中共菏澤縣委。
1938年10月,中共菏澤縣委成立,何健之任宣傳部長,先后在菏澤城內和西北鄉間發展黨員50余人。
何健之最初從親戚中發展黨員,先后將大姑父王振堂、二姑父武斌文發展為黨員。王振堂住在解元集,家有數百畝地和粉坊,既便于掩護革命活動,也能提供經濟支持。
據解元集紅色文化教育基地資料記載,何健之當時化名“李健”,以幫助料理家務為名住在大姑家,教孩子讀書,暗中開展地下抗日活動。村中一位老人回憶:“何健之常穿長衫,待人親切,大家都知道他是‘城里來的’,常教孩子們認字。”
“我父親武斌文是何健之的二姑父,受過良好文化教育,懂日文。入黨后,他直接打入日偽控制的‘新民會’開展地下工作,直至抗戰勝利。”武建說。
談及何健之的革命工作,武建動情地說:“表哥作為晚輩,成了兩位姑父革命道路的領路人。親戚關系由此轉變為革命同志關系,何健之也成為他們的直接領導人。”
首任南華縣委書記,在日軍掃蕩中壯烈犧牲
1939年7月,中共菏澤縣委機關轉移至西北圈頭村一帶,對外稱“抗日救國會”,在鄉村組建農、青、婦等抗日團體,秘密發展黨員,舉辦訓練班,由何健之編寫教材。
1940年5月,縣委領導的地下武裝公開稱為“魯西第七游擊隊”,何健之任菏澤縣委書記兼支隊政委,帶領縣委機關和武裝活動于東明、菏澤交界的黃河灘區,護送干部、保護群眾,屢次在危險環境中完成任務。
1941年春,菏澤西北部中共組織劃歸魯西南地委領導,改稱中共菏澤縣第二工委,武裝改為菏澤縣第二游擊大隊,何健之改任工委書記兼大隊政委。
1942年秋,冀魯豫區黨委、軍區決定開辟菏澤西北至東明東北地區,建立南華縣,將菏澤縣第二工委改為中共南華縣委,何健之任縣委書記。
武建回憶,當時何健之在外線開展武裝斗爭;王振堂家成為秘密聯絡站;武斌文在日偽內線進行隱蔽斗爭。三個家庭構建的戰斗單元,成為魯西南抗戰中的一段傳奇。“滿門忠烈,舉家革命”是何健之所在大家庭永遠的光榮和真實寫照。
1942年9月,何健之帶領縣委機關和縣大隊隨主力北上途中,接到區黨委通知,要他前往冀魯豫區黨委黨訓班學習。
當年9月27日,何健之到黃河以北的觀城洪廟冀魯豫區黨委駐地報到后不久,遭遇日軍萬余人對區黨委駐地發動大掃蕩。“九?二七”大掃蕩是日軍侵華后在華北地區進行的最慘烈的大掃蕩之一。何健之在反掃蕩作戰中與敵奮勇拼搏,最終不幸壯烈犧牲,年僅24歲。青春碧血灑熱土,他是菏澤抗日根據地的奠基人之一,也是菏澤唯一犧牲在抗日戰場上的縣委書記。
“我出生在舅舅何慶海家,日寇侵占菏澤期間,我們和舅舅一家同住,兩個小家庭合成一個大家庭。表哥在外線作戰,我父親在內線做瓦解敵偽和情報工作,我母親操持家務。表哥犧牲前,母親為他縫制了這件長衫,領口還沒縫完,就傳來了他犧牲的消息。”武建回憶,“這件長衫一直保存在我們家,直到前幾年被菏澤市抗日紀念館收藏。”
“我和表哥年齡相差很多,我自幼就是聽著他的英勇事跡長大的。直到現在,每次聽到他的故事,我就禁不住潸然淚下。”武建動情地說。
80多年過去了,這件未縫領口的長衫,依然向后人訴說著何健之及其家庭的革命往事,激勵我們銘記光輝歷史、傳承紅色基因,踔厲奮發,勇毅前行,在新的起點上把革命先輩開創的偉大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記者 姜培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