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云華 來源: 牡丹晚報 發表時間: 2020-07-09 11:13
□記者 云華
在我市民間手工藝者隊伍中,女性從業者的力量逐漸壯大,在承擔著“母親”“妻子”等身份、承擔著家庭責任的同時,她們首先是“自己”。她們在努力探索事業與家庭的出路時,也努力塑造著獨立個體的存在價值。
7月6日,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采訪了我市從事木雕創作的女性手工藝者聶延英,了解了她成為山東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之前的故事。
走進位于菏澤開發區佃戶屯聶延英的家,小院里數量繁多的木料讓來訪者無從落腳,室內,一張陳舊的鋼板工作臺,一臺發出噪音的落地扇,幾把電刻刀,就組成了聶延英全部的工作環境,也是其生活環境的縮影。“簡陋”,面對這個詞時,沉默寡言的聶延英搖搖頭,只說:“還好,不苦。”
2004年,20歲出頭的聶延英心里茫然,全家只靠丈夫的收入維持生計,她覺得,自己除了帶孩子,沒能為這個剛組建的小家庭帶來任何支撐。在丈夫的影響下,她將剛出生不久的兒子交給公婆,到福建省福州市壩下學習木雕技藝。
“一開始語言不通,人家不信任我們,也不愿意和我們說普通話。”聶延英說,因夫妻二人體型偏瘦小,他們對當地人介紹來歷后,對方卻質疑其誠意,說:“山東人都高大爽朗,你們不可能是山東人。”多番交流解釋后,胡木家具城的師傅們終于愿意接納他們,邊做工邊指點二人木雕基礎。
“當時不知道什么是大師,打聽過后,我們才去專門拜了個老師學習木雕。”聶延英說,其丈夫李明見有木雕基礎,但她直到2010年才開始有了融入感。
有了這份自信,她帶著自己的技藝,去過曹縣、濟寧市做過木雕技師,也在趙樓木雕城開過店鋪,后又與丈夫一起和熟人成立過公司。幾年的積累與顛沛后,聶延英堅定了一個念頭:要開一家屬于自己的木雕公司。
從2016年開始,聶延英與丈夫開始籌備成立龍福木雕。李明見擅長大型木雕,聶延英更擅長小巧玲瓏的精致擺件,從細節處著手。拉到訂單后,李明見訂好模板,聶延英就負責雕琢細節,很多作品都由夫妻兩人共同完成。
從迎來送往的展會和比賽會場回到菏澤,聶延英就繼續著做木雕、照顧孩子的生活,年復一年,單調且枯燥,她卻沒想過要放松、娛樂。“就算是女性,也該有一份自己的事業。”她這樣說。但她還是為沒能陪伴大兒子成長而感到遺憾。
在她的作品中,融進了大量菏澤牡丹元素,從文房四寶到梳子擺件,這些帶有裝飾性、實用性的物件走進了尋常人家的生活里,也走進了更多人的視野。
考察過聶延英夫婦的木雕作品及工作環境后,當地政府提出,愿意無償提供場地給兩人做工作室。“搬過去后,想招收一些學徒,讓一些作品實現量產。這些年,木雕也從一門手藝變成了我的事業。”聶延英說,她還是會繼續精進個人技藝,也希望能給予孩子更多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