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焦同帥 劉永霞 來源: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 2020-08-21 10:37
大洪拳、北獅皮制作技藝、馬叉是鄄城縣彭樓鎮什李村李氏一族代代相傳的“三寶”,有著一千多年的悠久歷史,尤其是北獅皮制作是北方獅皮造型的代表之一,技藝傳承較為完整,在魯西、豫東一帶負有盛名,久傳不衰。2014年,什李村北獅皮制作技藝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什李村北獅皮制作工藝代表性傳承人李振紅告訴記者,相傳在明朝時期,李氏堂兄弟十人,從山西洪洞縣遷往此地安頓,因為十個李姓兄弟,故名“十李村”,后被改為什李村。
據李振紅介紹,北獅皮制作技藝為宋朝初期李氏先祖李開山所創。李開山在趕路途中,看到兩只老虎與一只他從未見過的猛獸打斗,老虎被猛獸打得落荒而逃,見猛獸如此了得,李開山便憑著想象做出了一張猛獸皮,頭部和獅子相像,便被稱為“獅皮”。后歷經李氏先人二十余代的潛心研究和不懈努力,制作出的北獅皮形象逼真、古樸典雅,結實耐用,百年不壞。什李村現有的一對“獅子皮”已有120多年的歷史,被存放在菏澤市博物館。
什李村北獅皮制作工藝特殊、形狀獨特,之所以能傳承至今,主要因素是它來源于生活,與大眾的心理渴求和精神寄托息息相關,因此它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
李振紅從小就看著父輩做獅子皮,其制作技藝早已爛熟于心,是村里為數不多的“ 獅皮”好手。
“要想做出上好的‘獅皮’,最重要的就是有一股子耐心和鉆勁兒。”李振紅坦言,華麗的道具背后,其實是枯燥的工作和繁瑣的工序,不靜下心來是做不成的,“耐得住寂寞,就是不寂寞;耐不住寂寞,就是寂寞。”李振紅說,春天是“ 獅皮”制作的最佳時節。制作主要工序有備料、做模坯、栽疙瘩、糊紙、曬晾、編麻辮子、做獅毛等32道工序。一張完整的北獅皮72天才可完成,重量達30余斤。而且,只有練過功夫的人,才有力氣將其舉起。
什李村北獅皮制作有很多講究,制作出來的“獅子”全部為壯年公獅,用這種“獅子”表演,勇猛、老練、穩健,所以,什李村的獅子皮遠近聞名,形狀堪稱一絕。歷代天旱求雨取水、廟會、喜慶,方圓上百里鄉村群眾都會來請什李村“獅子”助興。千百年來,什李村的“獅子”表演時,總是鑼鼓喧天、人山人海,場面甚是熱鬧。 文/圖 記者 焦同帥 通訊員 劉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