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時蘇建 來源: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 2021-03-05 09:35
中華武術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千百年來逐步形成了諸派百家。我市省級非遺項目大洪拳,作為中華武林中最古老優秀的拳種之一,更是傳承有序,廣為流傳。
據該項目市級傳承人,市武協副主席、市洪拳協會主席、大洪拳第十四世傳人趙效合介紹,大洪拳由洪拳發展而來。據洪拳各時期拳譜記載,鴻君老祖開辟進退起落之道、自衛攻防之術,后世稱武技謂鴻拳。而洪拳之名最早起源于隋末唐初時期,唐朝開國功臣李績后人李洪為國捐軀,眾弟子在其家鄉建“洪廟”紀念,后人便稱他的功夫為洪拳。到了宋代,開國皇帝趙匡胤豐富了這一武術的內容,此拳又被稱為“太祖紅拳”,后世便有了鴻拳、洪拳、紅拳之稱。到了明代,五臺山高僧靈空禪師云游到洪廟講經傳藝,李洪后人李先明拜其為師,習得黑虎拳,與洪拳融會貫通,形成最早的大洪拳術。從此,大洪拳就以菏澤為核心,廣為流傳,遍及黃河中下游十幾個省市。清代少林寺第二十四代傳人、大洪拳傳人孔昭武融合大洪拳和少林拳法,創立“少林羅漢大紅拳”流傳后世。在近代,菏澤大洪拳更培養了一大批精忠報國的武林精英和仁人志士。抗日英烈趙登禹將軍便是大洪拳弟子,在他的帶領下,更有一大批大洪拳弟子殺身成仁,為國捐軀。
大洪拳在魯蘇豫皖等北方地區擁有悠久的歷史傳承和廣泛的群眾基礎,為廣大武術愛好者所喜愛。它以活馬步樁為根基,大開大合,剛中有柔,柔中寓剛,剛柔相濟。實戰搏擊時講究運氣為拳、化掌為刀、拳掌并用、攻守自如。
早在1994年,我市便成立了菏澤地區洪拳研究會,后改名為菏澤市洪拳協會。在協會組織帶領下,為國家、部隊和省市武術隊培養輸送了一大批武術人才。協會連續組織的七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武術交流大賽”,不但大大增進了和臺灣同胞傳統武術愛好者之間的友誼,而且帶動了周邊地區武術事業的蓬勃發展,被省授予最有活力的武術賽事之一。
文/圖 記者 時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