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云飛 來源: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 2021-09-17 09:44
他出身赤貧家庭,放過牛,當過木匠,為逃荒吃糧當兵。
他參加了寧都起義,從此跟隨共產黨屢立功勛,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
他與戰馬結緣,前半生縱橫馳騁,威風八面;解放后再接重任,為國家培養出大批裝甲兵人才,帶出大批優秀的坦克指戰員——
王振祥(1912年11月—1993年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少將,鄆城縣程屯鎮王垓村人。1931年初在濟寧參加了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六路軍。同年年底,隨第二十六路軍在江西寧都起義后參加紅軍。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土地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1955年,王振祥被授予少將軍銜。
吃糧當兵 寧都起義
民國時期,軍閥混戰,不少人參軍的目的是為了糊口。一句話,吃糧當兵。當初的王振祥也是如此。
1913年,王振祥出生于鄆城縣程屯鎮王垓村一貧窮家庭,別說讀書,就是溫飽都成問題——全家租了幾畝荒沙地,父親耕種,母親紡織,經常是入不敷出,缺吃少穿,甚至幼小的妹妹為此而夭折。
為了生計,從8歲起,王振祥就為地主家放牛。4年后,他跟叔父學做了木匠。本想從此后生計穩定,沒承想1930年家鄉遭遇大旱,接著蝗蟲鋪天蓋地啃蝕莊稼,農民們面臨著一個難過的災荒年。為了生存,王振祥決心外出闖蕩一番。
1930年,“蔣馮閻”中原大戰爆發,馮玉祥戰敗,原屬孫連仲部率眾投靠蔣介石,被委任國民黨第26軍總指揮。隨后該部調山東濟寧一帶整編并招兵買馬。次年初,為了糊口的王振祥就這樣參了軍,進入了騎兵連。
不久,26路軍孫連仲部以江西清鄉督辦名義,率部進入江西,參加對中央紅軍的第二、三次圍剿。孫部官兵多出身于北方,不服南方水土,營中瘧疾、赤痢流行,死亡時有發生。二十六軍在紅軍機動靈活的戰術面前,屢吃敗仗,損失了約一個旅的兵力,加上紅軍的政治瓦解,軍心日漸不穩。適孫連仲本人患牙疾,乃請假赴南京就醫,27師師長高樹勛亦私自離隊赴廬山,竟將部隊交由參謀長、地下黨員趙博生指揮。
12月14日,趙博生同73旅旅長董振堂、74旅旅長季振同率兩旅、路直屬隊及27師一部共1.7萬人在寧都起義,開赴蘇區加入紅軍,被編為紅五軍團。
就這樣,當兵不到一年的王振祥如溪流匯河終歸入海,成為一名光榮的紅軍戰士。
結緣騎兵 參加長征
王振祥矯健有力,一生中與騎兵結緣。由于技術過硬,作戰勇敢,1932年4月他就光榮入黨。他歷任紅一方面軍第五軍團騎兵連排長、騎兵連連長、紅五軍團警衛營連長、紅九軍團司令部參謀、紅九軍團二八二團參謀主任。
在第四次反“圍剿”的戰斗中,身負重傷。艱苦卓絕歲月中,他相繼參加了紅軍第三、四、五次反“圍剿”。在第四次反“圍剿”中身負重傷。傷愈后參加第五次反“圍剿”,在廣昌保衛戰之后,他又參加了東征福建、水口、樟胡板等戰役,護送紅七軍團北上抗日。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被調任了紅四方面軍第三十二軍團參謀主任。后來,他又干起了老本行,任紅四方面軍總部騎兵營營長。不久,又當起了“教官”——紅四方面軍騎兵師訓練科科長。
由于王明的機會主義路線,中央紅軍損失慘重,被迫長征。后來,王振祥所在的紅四方面軍也進行了長征。
由于張國燾的錯誤路線,紅四方面軍曾三過草地。
對過草地,王振祥將軍可謂刻骨銘心。晚年時他曾回憶說:“……人和馬在草地上行走,須腳踏草叢根部,拄著棍子探深淺,幾個人攙扶著走。一不留神連人帶馬就會被吞噬。見到戰友陷進去,我們就趕快割草,在周邊墊一條道,小心翼翼地把他拽到草堆上,慢慢地把他救出來。但有的戰士陷得很深,我們只有眼睜睜地看著他掙扎,卻無能為力。如果援救者用力不當,也會被拖入泥沼,同歸于盡。”
“有時候一天甚至連續行軍100多里不能宿營;有時候夜里下著雨,腳是濕的,衣服是濕的,到了宿營地,地是濕的,柴草是濕的,身上幾乎沒有干過,能凍死人。戰士們睡覺全都是懷里抱著槍,以背靠背的方式坐在草地上睡上一宿。有一次,當他從草地上站起時,發現背靠著自己的戰友已經斷了氣,身子已經涼了。”
但靠著堅若磐石的革命信仰,靠著積極樂觀的革命精神,靠著團結互助的階級友愛,他們終于走出了草地,完成了長征,來到了陜北。
1936年10月,王振祥參加了紅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的會寧大會師。
長征途中,他多次完成艱巨任務,受到一直隨隊督促紅四方面軍的朱德總司令的贊賞。到達陜北后的次月,朱德總司令指派王振祥到紅軍抗日軍政大學學習。
抗擊日寇 縱橫馳騁
抗日戰爭爆發后,從抗日軍政大學畢業的王振祥被分到八路軍129師騎兵營任連長、指導員,后任騎兵團團長。
1937年10月中旬,八路軍總部命令第129師進軍太行山,建立以太行山為根據地的敵后抗日根據地。
根據師長劉伯承的指示,王振祥率騎兵營開進到敵后的贊皇、臨城地區,開展敵后游擊戰。
日軍得知第129師要在太行山建立根據地,決定趁第129師剛剛進入太行山尚未站穩腳跟,出動一個大隊的日軍,直接摧毀第129師師部,迫使第129師各個部隊回援,再調集重兵掃蕩,要用最短的時間將第129師趕出太行山。
時任第129師騎兵營營長的王振祥,正在組織部隊進行戰術訓練,突然接到通知,要他馬上趕到第129師師部接受作戰任務。
王振祥一路疾馳到了第129師師部。劉伯承師長看到這么快就趕了過來,風趣地說:“騎兵就是比步兵厲害。”
簡單的寒暄過后,劉伯承對王振祥說,日軍已經偵測到師部位于順縣的具體位置,派出一部兵力向這里進攻,你馬上率領騎兵營去阻擊這股日軍。劉伯承對王振祥說:日軍來第129師師部,必須經過劉家窯村,你們騎兵營就在那里設伏,要發揮騎兵機動性快、突擊性強的優勢,打日軍一個措手不及,粉碎日軍對第129師師部襲擊的陰謀。
王振祥即刻趕回騎兵營,向騎兵營的戰士們下達了命令。
11月30日,日軍調集精兵200余人,分乘18輛汽車,氣勢洶洶直奔贊皇,企圖圍殲我軍。
上午10時許,日軍出城不遠,我警戒四連就進行了阻擊,使用地雷炸毀敵汽車一輛。為誘敵追擊,四連充分發揮騎兵部隊機動快、戰法靈活的優勢,先從正面阻擊敵人,邊打邊退,繼而采取聲東擊西的戰法,引得敵軍東沖西撞,狼狽不堪。黃昏前,敵人終于被誘至贊皇縣南邢郭鄉北馬村附近。因遭我連續阻擊而疲憊不堪的日軍,不敢夜間行動,遂在北馬村宿營。為確保夜間伏擊戰斗萬無一失,王振祥一面命偵察班繼續偵察日軍夜宿北馬村的準確住處、崗哨位置和警戒情況;一面派人在群眾的掩護下化裝進村,給敵人擔水送柴,借機掌握更詳細的情況。
是夜,月黑風大。凌晨1時許,日軍崗哨都打起了瞌睡。我騎兵營按照預先戰斗部署,分成三路,悄無聲息摸進北馬村。三連順利進村后,一排戰士沖進院內,舉起大刀,向橫七豎八酣睡的鬼子砍去,接連砍殺四五名日軍。待敵發覺欲起身反抗時,又被我機槍掃射,一部被擊斃,一部退至屋內負隅頑抗。與此同時,二連趕到停車場,將敵人汽車點燃。日軍為搶救汽車,用機關槍瘋狂掃射,雙方展開激戰。
由于騎兵營準備充分,先敵開火,火力突然、猛烈,給敵人以很大的殺傷。整個戰斗相持了兩個多小時,黎明前騎兵營主動撤出戰斗。北馬村戰斗一舉殲滅日軍140余人,燒毀汽車18輛,有力地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極大地鼓舞了群眾的斗志。
北馬村戰斗后,騎兵營擴編為騎兵團,王振祥升任騎兵團團長。
不久騎兵團到冀南后,又打了不少仗,一是殲滅叛匪劉磨頭部300人,俘虜500余人。二是打下平鄉縣,殲滅日偽軍50余人,俘敵100余人。三是嚴懲了六離會。騎兵團轉戰冀西南數十縣,打出了威風。
有一次,滿載十輛汽車的日軍對我窮追不舍。王振祥火了:“當真以為一個中隊就能打我一個團呀,揍他!”結果窮追騎兵的兩百多個鬼子兵被打得只剩下60人,丟下四輛被破壞的汽車,狼狽地逃回了安陽。
1938年1月,日軍3萬余人對冀中、冀南地區大規模掃蕩,副師長徐向前命王振祥率騎兵團阻擊敵人。騎兵團與敵激戰6小時,敵被擊退,擊斃敵人40多名,擊毀敵汽車3輛,出色完成阻擊任務,掩護了領導機關安全轉移。
1943年7月,王振祥被派送延安中央黨校學習。
挺進東北 揮師南下
抗戰勝利后,他隨部隊挺進東北,擔任東北民主聯軍沈陽工人總隊副司令員。這是個以工人為主的部隊,約8000人。王振祥帶領部隊一邊維護治安,一邊配合地方清匪反霸。
此后不久他又被任命為遼東軍區第三軍分區司令員。當時,國民黨部隊集中大量兵力4次向臨江地區大舉進攻,他指揮部隊配合主力正面作戰,指戰員們不怕天寒地凍,在極為艱苦的條件下與敵軍作戰200多次,消滅了大量敵人,為著名的東北“四保臨江”作出了貢獻。
后來,他又擔任東北野戰軍第五縱隊第十五師師長、第四野戰軍第四十二軍一二六師師長、解放軍第五十三軍副軍長。遼沈戰役中,王振祥率部追擊廖耀湘兵團,指揮15師分兩路實施突擊,斃傷和俘虜國軍2500余名,抓獲國民黨新一軍副軍長文小山。
遼沈戰役后,王振祥率部隨四野南下,相繼參加了平津戰役、湖南戰役和解放大西南等重大戰役。
大陸解放后,國民黨殘余部隊在廣西活動猖獗,他又奉命帶領部隊執行剿匪任務。廣西剿匪,他們消滅敵人5萬余人。
改行“裝甲” 再立功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王振祥在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同年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1957年,王振祥畢業于軍事學院裝甲兵系,歷任華北軍區裝甲兵副司令員、軍委第一坦克學校校長、裝甲兵工程學院院長、北京軍區裝甲兵司令員、北京軍區副司令員兼裝甲兵司令員。他在擔任軍事院校領導工作時,按照毛澤東軍事理論,培養出一批優秀指揮人才。他在部隊各級領導崗位上堅決執行黨中央、中央軍委關于軍隊建設的指示,為部隊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特別是對于我軍裝甲兵的建設和發展作出了貢獻。
王振祥將軍晚年心系鄉梓,曾向故鄉鄆城縣圖書館捐獻了一批圖書。
王振祥將軍是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退休后,他擔任北京軍區顧問。
1993年9月23日,王振祥在北京逝世,享年81歲。 記者 云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