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成人99一区无码-国产精品偷窥熟女精品视频-人妻VA精品VA欧美VA-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您當前位置:中國菏澤網  >  百家黨媒菏澤行  > 正文

花潮麥浪踏歌行
——菏澤市“五維協同”擘畫鄉村振興新畫卷紀實

作者: 來源: 菏澤日報 發表時間: 2025-04-17 09:09

黃河奔涌,見證著千年農耕文明的輝煌;牡丹怒放,點燃了現代振興的激情。在菏澤1.22萬平方公里的熱土上,數字農業的智慧之光點亮阡陌,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漢服經濟的文化基因激活產業,推動了文化旅游的發展;生態治理的綠色畫筆勾勒出美麗畫卷;黨建引領的紅色引擎驅動著持續發展……2024年,菏澤交出了一份鄉村振興的亮眼答卷;糧食總產連續兩年突破160億斤,創歷史新高;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全省第二,展現了強勁的發展勢頭;36個省級鄉村振興示范片區如繁星閃耀……這片土地,正以“產業為基、科技為翼、黨建為魂、生態為底、文化為脈”,譜寫著新時代“三農”工作的壯麗篇章。

產業興農:從“一朵花”到“滿天星”

4月的牡丹區皇鎮街道王橋村,千畝花田如錦繡般鋪展。村民劉春香蹲在田埂上,興奮地介紹:“直播間的客戶可以看到每株花的生長過程,訂單直接發到地頭,畝均收入超過2萬元!”從歷史上的零星種植,到上世紀80年代的規模化擴張,再到如今的“電商+冷鏈物流”全鏈升級,這個村莊已經完成了多次產業躍遷。

2024年,王橋村的種苗和鮮切花銷售額突破3億元,帶動周邊2000余人就業。牡丹和芍藥不僅成為村民的“致富花”,更化身為村莊的“文化名片”。村內的“牡丹王橋”館陳列著百年來的嫁接工具、銷售票據,生動地訴說著花農的奮斗史。

鄆城縣侯咽集鎮八里灣村的清晨,總是在黃瓜藤蔓的清香中開啟。300余座智能大棚內,鮮嫩的黃瓜垂掛其間,在滴灌系統噴灑的水霧中泛著晶瑩的光澤。村民譚月建正忙著將剛采摘的黃瓜裝箱,他高興地說:“今年每斤黃瓜的批發價格是1.2元,10畝地就能賣幾十萬元!”

這份豐收的背后,是“黨支部+合作社”模式的成功實踐。村支書于加征帶領黨員技術骨干,整合了5680畝土地,引進先進的滴灌系統,并注冊了“八里灣”商標,構建起“種植—加工—電商—商超”的全產業鏈。2024年,合作社年銷售額達1.5億元,獲評“國家級示范社”,村民人均年收入超過3萬元。

在曹縣大集鎮漢服產業園內,繡娘李秀蘭的指尖在綢緞上飛快地舞動,一幅精美的牡丹紋樣逐漸成型。她說:“這套馬面裙的訂單來自海外,跨境電商讓傳統手藝走得更遠。”2024年,“曹縣漢服”全網曝光量超過50億次,400名大學生返鄉創業,帶動18萬人就業,年產值突破50億元。從家庭作坊到全產業鏈,這里匯聚了設計研發、版權保護、繡花印花等3000余家企業。漢服不僅成為文化輸出的載體,更催生了“漢服旅拍”“古風市集”等新業態。漢服從業者們驕傲地說:“我們讓傳統文化‘活’在當下,更‘火’向世界。”

科技賦能:從“會種地”到“慧種地”

近日,在單縣綠豐種業的育苗基地里,搭載神舟十六號飛船的西紅柿種子正在智能苗床上萌發。物聯網監測系統實時調控著溫濕度。基地負責人介紹:“‘太空番茄’抗病性強,畝產提高了30%,我們已經培育出‘魯西紅’等12個新品種。”這座年育苗量達2000萬株的“數字工廠”,不僅讓2000余名農民轉型為技術工人,還帶動周邊鄉鎮建成了5萬畝的標準化種植基地,昔日的“菜籃子”已升級為“科技田”。

在巨野縣龍麟現代農業產業園的數字大屏上,藍莓生長的48項參數實時跳動。無人機巡田、衛星遙感測墑、水肥一體灌溉——這套“天空地一體化”系統為每棵藍莓建立了專屬的“數字檔案”。園區負責人表示:“通過錯峰上市和智能分揀,我們的藍莓價格比普通藍莓高出50%。”2024年,“龍麟藍莓”的年營收突破了8000萬元,帶動周邊2000戶農民每戶平均增收2萬元。在我市,這樣的智慧農業基地已有198處,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2.2%,北斗導航和植保無人機的覆蓋率達到了75%,傳統農業正在被重新定義。

在山東采薇食品的“數字農場”,消費者可以查看小麥從播種到加工的16道工序。董事長史麗英介紹:“葉酸玉米實現了全程可追溯,石磨面粉的附加值提升了3倍。”依托2萬畝的基地,企業構建了“種植—加工—電商”一體化體系,帶動農戶年均增收20%。這種以“數據驅動”的模式,正在重塑農產品的價值鏈。

2024年,菏澤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的營收達到了2727億元,農產品出口同比增長了25%。在北上廣的超市里,“菏澤制造”已成為品質的代名詞。

黨建鑄魂:紅色引擎驅動綠色振興

在四月的鄄城縣舊城鎮六合新村,白墻灰瓦的新居倒映在波光粼粼的荷塘中。這個曾經飽受“十年九澇”之苦的黃河灘區遷建新村,如今通過“黨員包戶”制度,每名黨員聯系10戶群眾,從產業規劃到矛盾調解,全程參與,無微不至。2024年,新村人均收入突破2.5萬元,光伏產業年發電收益達300萬元。

近日,在成武縣大田集鎮程樓村的農家書屋里,農技人員正在為村民詳細講解大棚種植技術。村民們紛紛表示:“這里白天是孩子們的學堂,晚上則是我們村民的‘充電站’。”這座由黨支部籌建的“振興學堂”,每年舉辦技術培訓50余場,成功孵化出30個電商創業項目,為村民們開辟了新的致富道路。

在我市,2000余處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如同扎根泥土的紅色驛站。黨組織就像那牽線的“繡花針”,將政策宣講的“好聲音”送到每家每戶的屋檐下,將技能培訓的“硬干貨”擺到每一個庭院里,將文藝匯演的“熱鬧勁兒”搬到田埂邊。實實在在的服務,如春風化雨,滋潤著老百姓的心田,讓黨的溫暖吹進每一個炊煙升起的角落。

生態筑基:綠水青山賦能金山銀山

走進鄆城縣楊莊集鎮后孫村,手繪文化墻生動地講述著農耕故事,太陽能路燈照亮了整潔的村道;在定陶區馬集鎮郭莊村,左山文化長廊與法治主題公園相映成趣;東明縣投資4.5億元,實現了399個行政村污水治理的全覆蓋……如今,廣袤的菏澤農村,不僅“里子”扎實,“面子”也光彩照人。

在巨野縣龍堌鎮,昔日的萬畝采煤塌陷地,如今已變身為生態濕地和現代農業產業園,實現了企業、農民和鄉村的多方共贏;近年來,定陶區馬集鎮打造了8處主題公園和20個文化廣場,讓“出門見綠 移步換景”成為鄉村的標配;鄄城縣則利用黃河故道發展生態旅游……類似的故事在菏澤不斷上演,印證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哲理。

暮春時節,曹縣黃河故道濕地風景區內碧波蕩漾,鷺鳥翩躚,萬畝荷塘與蘆葦蕩交織成一幅生態畫卷。這里棲息著333種野生動物,其中包括大天鵝、震旦鴉雀等22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

生態資源的“厚家底”正加速轉化為富民“新引擎”。景區創新了“濕地+產業”的模式,規模化種植的九孔蓮藕畝產達6000斤,畝均收益超過6000元;荷葉茶、精品藕粉、荷花擺件、蓮子手串以及有機大米等特產暢銷全國,實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相得益彰,開辟了一條極具特色的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新路徑。

文化潤心:鄉土文明的時代新生

在東明縣長興集鄉興東新村的農家書屋內,村民趙海濤剛結束一場直播培訓。去年,他通過學習電商,將商品賣到了深圳!這座書屋年均舉辦技術培訓20場,孵化出50個創業項目。

在我市,農家書屋、非遺工坊、鄉村文藝隊,正讓文化“軟實力”轉化為發展“硬支撐”。在成武縣張樓鎮大趙莊村的積分超市里,村民王淑芬用志愿服務積分兌換了一桶食用油。“打掃街道、照顧老人都能攢分,大家爭著做好事。”該村將“門前三包”“孝老愛親”納入積分管理,構建起“低齡助高齡”的互助養老體系。

在鄆城縣,“道德評議會”化解鄰里糾紛;在曹縣,“紅白理事會”遏制鋪張浪費……這些鄉村治理創新遍地開花,文明新風正滋養著這片充滿希望的沃土。

牡丹花開,振興正當時。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每一朵綻放的牡丹、每一顆飽滿的果實、每一張幸福的笑臉,都是對“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生動詮釋。

記者 仝志華

責任編輯:
分享到:
中共菏澤市委網信辦主管 菏澤日報社主辦| 新聞刊登批準文號:魯新聞辦[2004]20號 | 互聯網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17
網站備案號:魯ICP備09012531號 | 魯公網安備 37172902372011號
Copyright© 2004-2012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國菏澤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