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成人99一区无码-国产精品偷窥熟女精品视频-人妻VA精品VA欧美VA-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您當前位置:中國菏澤網  >  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  > 正文

菏澤“面人郎”點燃海外抗日烽火

作者: 姜培軍 來源: 牡丹晚報 發表時間: 2025-09-05 09:13

image.png
馬來西亞龍運鐵礦抗日大罷工紀念碑。
image.png
還原解元集勞工打死日本監工的面塑作品。 
image.png
   常天緒像。

□記者 姜培軍

抗戰全面爆發后,數十名在馬來西亞艱難求生的菏澤“面人郎”聯合其他勞工,打死日本監工,發動了聲勢浩大的龍運鐵礦抗日大罷工。這場罷工致使該日營鐵礦及相關日本軍火工廠陷入停產,沉重打擊了日本帝國主義。罷工事件震動南洋,引來世界廣泛關注。多國通訊社紛紛發布電訊,盛贊這是“中國人最偉大的愛國行動”。

跨越時空的歷史對話

金秋時節,大地飛歌,菏澤魯西新區馬嶺崗鎮解元集村北,一座紀念碑巍然矗立。“馬來西亞龍運鐵礦抗日大罷工紀念碑”——石碑正面鐫刻的碑名在秋日的陽光下熠熠生輝,無聲地訴說著一段跨越重洋、幾乎被歲月湮沒的壯烈歷史。

“這座石碑立于2017年4月,是解元集村全體父老鄉親聽聞72名‘面人郎’的英勇事跡后捐款修建的。”9月4日,市派魯西新區馬嶺崗鎮解元集村第一書記王保國介紹。

一切始于2008年,時任菏澤日報社記者的王保國,在解元集村民任月燦家中偶然發現了一份珍貴文件——其父任冠祿參加龍運鐵礦大罷工后的歸國證明。這張已泛黃的紙片上貼有照片,落款為“華僑救濟鐵山工人失業委員會”,并蓋有三角形印章。證明材料中寫道:“為發給證明事,此次龍運鐵礦工人為愛國義憤自動退職來星數千人……茲該批工人任冠祿本日回國,到地時,尚希各地予以招待。”這張薄紙,成為揭開一段波瀾壯闊的海外抗日歷史的關鍵線索。材料中所說的“鐵山”即龍運鐵礦,“星”即新加坡。

遠隔千山萬水,任冠祿為何會參加龍運鐵礦抗日大罷工?當時參加大罷工的任冠祿是個例嗎?還有沒有其他人參加?如果多人參加,他們又是怎么到馬來西亞的?出于職業敏感,王保國帶著一連串問號,開始了長達一年的深入調查。他最終在菏澤圖書館藏書《山東省志?僑務志》中找到了關鍵記載:馬來西亞華僑常天緒于20世紀30年代兩次在菏澤招募500名工人,并組織了一場震動南洋的抗日大罷工。此后多年,經過深入走訪和材料積累,他挖掘整理出30多萬字材料和500多張珍貴歷史圖片,這段塵封的歷史逐漸清晰起來。

常天緒,光緒末年出生于解元集,因皮膚黝黑,被鄉鄰稱為“三黑”。起初,他靠出賣苦力維持生計,后來跟隨擅長面塑技藝的好友楊鴻友學起了捏面人。解元集村是菏澤面塑起源地之一,常天緒心靈手巧,很快小有名氣,成了一名挑著擔子走四方的“面人郎”。為謀求生計,1928年春,他與同鄉李俊興、李俊福兄弟及楊鴻友等10余名“面人郎”收拾行囊,告別家鄉,踏上了前往馬來西亞賣藝的漫長旅程。

五百菏澤勞工“下南洋”

明清以來,我國稱東南亞一帶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為南洋,當時華僑去東南亞謀生被稱為“下南洋”。

常天緒等人一路跋山涉水,最終抵達馬來半島東海岸的丁加奴(現馬來西亞登嘉樓)。當時,丁加奴是英國的保護領地,聚居著大量華人,為“面人郎”提供了有利的謀生條件。一年后,李俊興、李俊福兄弟及楊鴻友等人因思鄉返回故里,常天緒則與李本化、李本純三人選擇留下。常天緒生性豪爽仗義,憑借面塑技藝結交了眾多朋友,其中不乏馬來西亞政府官員和社會名流。經過幾年打拼,他逐漸開拓出新天地,于1933年在馬來西亞創辦天緒公司,轉而成為日本人經營的龍運鐵礦的礦區工頭。

身份轉變后,常天緒先后兩次返鄉招募工人,在菏澤、定陶招工500人,在鄰近山東的河南、河北地界招工320人。這批勞工中,有72名來自解元集,其中多數為“面人郎”,如常天緒的堂兄弟常合民和二次下南洋的楊鴻友。此次離鄉,楊鴻友帶上了妻子王云。

“母親曾跟我講,當年去馬來西亞要乘坐大輪船。她是小腳,上船時需要攀爬軟梯,自己無法獨自上去,上面有人拉著她的手,下面兩個人往上推,這才登上了輪船。”楊鴻友的兒子、南京退休干部楊守林回憶道。

回鄉招工時,常天緒將家中破敗的土坯房翻建,這座老房子至今仍靜靜地矗立在解元集村。

震動南洋的鐵礦大罷工

龍運鐵礦是20世紀30年代日本在馬來西亞經營的規模最大的鐵礦場,由日本政府直接投資運營。該鐵礦雇用華工2700余名,其中山東籍800余人。據估算,該鐵礦每日產鐵一千余噸,平均每周有3艘大型貨輪將鐵礦石運往日本本土。若這些鐵礦石用于制造軍火,每小時可制造子彈約4.5億顆。礦山上,日本人對勞工極為苛刻,工頭也時常欺凌辱罵礦工。一些礦工病死后,被日本人隨意丟棄在山谷中或澆上汽油焚燒,其狀慘不忍睹。日本人的暴行早已激起勞工們的強烈憤慨。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不久后,鐵山礦區開始頻繁出現一些神秘人物,他們深入礦工居住地開展抗日宣傳:“日本人侵略中國,你們卻在為日本資本家開采礦山,他們將鐵礦冶煉成鋼錠運回日本,制造槍支大炮,用來殺害我們的父母、兄弟姐妹……大家一定要團結起來,不要再做日本資本家的奴隸!”這番激昂的動員,迅速點燃了工人們的愛國熱情。

在解元集紅色文化教育基地,記者見到了常天緒等人刊登在《南洋商報》上的一則“罷工”啟事:“從此誓與小日本完全斷絕關系,不再供敵人利用。”在常天緒的帶領下,解元集村的常合民、段振民、段振東、李兆譜、王林瑞、楊鴻友、常朝貴等人,以及其他村莊的部分勞工,成了罷工的核心骨干。他們利用擔任班組長的便利,分頭秘密深入礦工群體,宣傳抗日救國道理,并組織礦工暗中開展破壞行動:將棉紗偷偷纏進機器,把設備零件拆卸下來扔進山溝,以此迫使礦山機器停止運轉。

罷工前一天,幾名勞工做工時,身邊只有一名日本監工。這名監工平日作威作福,曾毆打一名河南籍勞工致其死亡。回想起同胞的慘狀,大家怒火中燒,決定趁機除掉這個惡魔。常合民上前假裝與監工套近乎,段振民悄悄繞到其身后,趁其不備,舉起鐵鏟狠狠砸向后腦。這名日本監工當場斃命,工友們隨后用礦車將尸體運走處理。這一行動,成了大罷工的導火索。

1938年2月28日,龍運鐵礦的勞工們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罷工。他們砸毀礦區設備,點燃部分廠房。日本監工禁止勞工離開,并對勞工大打出手,大家奮起反抗,多人受傷流血。在與日本監工的混戰中,解元集村的王林獻、李保珠等人受傷,村民王貴璽不幸身亡。當天,常天緒經營的天緒公司的1000名華工,在他的帶領下全部離開礦區。大罷工結束后,多數勞工乘坐“南僑總會”派出的船只前往新加坡。

永遠的豐碑

龍運鐵礦抗日大罷工致使這座日營鐵礦及日本相關軍火工廠陷入停產,這一事件震動南洋地區。大罷工結束后,解元集村的“面人郎”們在愛國華僑陳嘉庚的組織下,于新加坡開展義賣活動,將售賣面人所得及部分工錢捐獻出來,支援國內抗戰。

龍運鐵礦給菏澤的“面人郎”帶來了榮耀,也帶來了心酸的淚水。他們中,有的客死他鄉,有的音訊皆無,還有的選擇歸國。解元集村那些選擇回國的“面人郎”,后來在魯西南抗日根據地創始人之一、原南華縣縣委書記何健之的組織和帶領下,自身或動員家人先后投身抗日救國的偉大事業。其中5人擔任原抗日民主政府南華縣的區委書記、區長和武委會主任,30余人在抗日戰爭時期加入中國共產黨,上百人參加革命,13人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英勇犧牲,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小棗樹,彎又彎,背起包袱上鐵山;鐵山遠,鐵山行,鐵山留下我兒名。”這是李本化、李本純的母親晚年經常唱的一首民謠。嗓子啞了,眼哭瞎了,她至死也沒等到兒子回來。這首民謠,是無數母親望眼欲穿的哭訴,也是一段永不褪色的民族記憶。

常天緒當年選擇留在馬來西亞,育有8個子女,于1972年病逝。歲月流轉,菏澤“面人郎”的英雄故事已化作一座永恒的豐碑,屹立于大地之上。

責任編輯:
分享到:
中共菏澤市委網信辦主管 菏澤日報社主辦| 新聞刊登批準文號:魯新聞辦[2004]20號 | 互聯網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17
網站備案號:魯ICP備09012531號 | 魯公網安備 37172902372011號
Copyright© 2004-2012 heze.cn All rights reserved.中國菏澤網